春节,一个古老的中华民族节庆,也是这个民族一年里最为隆重的节日。根源于农耕文明的春节,是一个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开启,渐渐地也固化为国人年度作息规划的开端,一年之计在于春——正如中国的俗语——这是一个象征着希望、播种、开启的节日。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个古老的民族节日,正经历着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异化之痛。在这个节日里,有数十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人口迁徙;在这个节日里,国人的乡情化作对一张小小车票的渴盼;在这个节日里,数亿个家庭的亲情寄托于一场短暂的相聚。
这是一幅壮阔的人类文化图景,也是一次盛大的民族心理仪式。在严冬的末尾,人们带着缱绻的乡愁踏上归途,我们期待如坐春风,而不是“人在囧途”,我们期待常回家看看,而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团聚,欢笑,然后再次离别。
回家吧,哪怕是历尽颠簸;回家吧,哪怕是囊中羞涩;回家吧,哪怕会近乡情怯……
春节,集中交融着当代中国人的怕和爱。
在中国,像刘旭这样的背井离乡的“流动人口”有2.3亿。“家”的概念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回家”成为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人最单纯的期盼。然而,现实是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 “春节7天假,刨去两个周末,这个好几亿人要回家的节日,实际上就3天假,能不拥挤吗?”在2013年春节假期即将来临之际,很多网友再次吐槽春节的“全民折腾”原因在于“假期太短”。当传统遭遇现实,当文化遭遇制度,中国人过年回家的“执着”只能与“艰辛”伴随吗?……【详细】 |
但回家路漫漫。对于在外工作的人,回家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时间和精力。想“常回家看看”,但工作太忙,父母又不住在同一个城市,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在家工作”,二三线城市机会乏乏,英雄难有用武之地。如果城市的这头不能让父母顺利“进城”,而老家的那头又不能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子女“返乡”,乡愁就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在这头,父母在那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