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近乡情更怯:中国人归乡途中的“怕”与“爱”

2013年02月09日 0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专题

[提要]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春节,这个古老的民族节日,正经历着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异化之痛,这里集中交融着当代中国人的怕和爱。

[艰辛:“抢”出来的回家路][匆匆:囧途上的中国式休假]

[思亲:聚少离多的亲情][望乡:回不去的城市留守族]

     2月8日,农历除夕的前一天,汉口火车站一对情侣手牵手步伐一致的赶着进站回家。当天,武汉迎来一场强降雪,风雪交加的寒冷的天气挡不住回家的脚步。中新社发 张畅 摄

  中新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 邓永胜)“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古人在与家中经年“音书断”后,重踏归途时的不安。时至讯息畅达的今日,游子们归乡途中固然省去此种纠结,却平添了更多无奈。观念冲突、境遇落差、情感无所寄……如是种种,片刻不断交割着亲情;睽违已久的故乡,亦变得陌生。人未动,心已远;纵使相聚,竟如作家野夫笔下所写的,诗酒猖狂之余,失魂落魄地站成一段乡愁。

  乡音未曾改 缘何成了故乡的“异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至今日,漂泊在外的异乡人,固然思亲依旧,却在融入都市的过程中自我异化,逐渐成了故乡的“异客”。曾几何时,对父母家人的唠叨多了些许不耐烦,对亲朋好友相聚的喧闹变得不习惯,同儿时玩伴不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在北京工作的杨先生便是典型的例子。他的家乡在内蒙古一个富庶小城,高中毕业后来京求学,至今已有十数年。研究生毕业后,为解决北京户口,他放弃了外企的高薪工作,成为一名社工。

  原本,杨先生并不在意能否定居北京,还曾一度想回家乡发展。但他很快发觉,经年累月在外,自己在为人处事、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已经变得与家乡不同。

  虽然和女友感情稳定,但每次回家都总要被父母催婚,走亲访友亦是不可省去的“繁文缛节”。“眼下春节将至,回到家中,重复这些俗例又在所难免。”他说。

  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尚能靠亲情弥合,书生气十足的他,最看不惯的还是“熟人社会”里凡事都要托人找关系的做法。“很多在北京通过正常途径即可办到的事情,在家乡,却要‘拼爹’。”

  在中学同学聚会上,他也俨然成了“异类”。“推杯换盏之际,大家谈的多是赚钱之道;结婚生子的,则满腹育儿经,除此再无话题。”家乡的同学中不乏工作安逸、收入丰厚者,“和他们相比,不免徒增自卑感。”

  “已经成了故乡的‘异客’,那就死守北京吧,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异乡,但至少还有梦可以追。”他言语间透着无奈,但更多的是笃定。

  杨先生的经历并非孤例,他的选择亦可解释众多大学生、白领们死守或逃回“北上广”的原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为了一份坚持,他们把乡愁深藏,不轻易触碰,却时刻铭记在心。

  情感无所寄 哪扇窗是让人坚强的理由?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李健的一首《异乡人》唱尽异地游子的辛酸。家,是情之所系;回家过年,亦是心的归依。

  然而,对情感无所寄的单身男女而言,春节回家形同“闯关”。父母的期盼,亲友的规劝,间或“被相亲”的体验……个中压力自不待言。近乡情怯, “怯”恰是来自父母亲人的“爱”。这份关爱,浓的化不开。

  1982年出生的周小姐对这份“怕”与“爱”体味颇深。她毕业于京城名校,工作稳定,收入可观,相貌亦清秀可人。三年前与男友分开后,一直单身。

  “我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病。”她家在辽宁一个小城,“当地的女孩到了我这年龄,早已结婚生子。”她说。

  事实上,她只是中国1.8亿适婚单身男女中的一员。对于许多大龄单身男女而言,平日里,父母已是电话不断;逢年过节回家,更是被“轮番轰炸”,其中最难熬的,还是“被相亲”。

  “去年国庆回家,7天内便被安排相亲了3次。”身为独生女的周小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年事渐高,最大的期望就是我早日找到好的归宿,但这并非易事。”周小姐对终身大事并非不积极,在北京也有多次相亲的经历,最终却都无果而终。

  “父母会去比较,看到亲友、邻居们都儿孙满堂,共叙天伦,他们会羡慕,更会焦虑。”周小姐说,每念及此,她未尝不对父母怀有深深的愧疚。“不能让二老早日得偿所愿,这也是一种不孝。”

  尽管明知将要面对的种种,她还是决定回家过春节。“避无可避,平日里只身在外打拼,早已心力交瘁,趁过年回家多陪陪父母。略尽孝心的同时,也是在享受家的温暖。”

  “恐归”非所愿 囊中羞涩如何过年关?

  春节将至,正当离乡在外的游子收拾行囊、备齐礼物准备返乡之时,却有这样一群人,盼望过年却害怕回家,期待团圆又顾虑不断,这便是“恐归族”。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恐归族”,超四成人更坦承自己就是“恐归族”。究其原因,或曰难堪春运舟车劳顿,或曰事业不顺恐失了“面子”,抑或囊中羞涩无力承受年关的开支。

  有专家认为,“恐归”是职场人士面对超越收入水平消费的一种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国人都有一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情结,如果没有混出“名堂”,春节回家就很容易撩拨起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说穿了还是“面子”在作祟。

  此外,节日里亲友组团“拷问”亦是“漂一族”的焦虑所在,升学、就业、买房、结婚、生子……数不清的“春节拷问”让人疲于应对,不久前一条“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的微博走红足可反映心声。

  而在亲情的另一端,父母并无太多奢求,自知子女难以报答他们的关爱于万一,只是在家的方向等着,盼着,“意恐迟迟归”。

  事实上,“恐归”并不是新话题,亦非主流心态,真正“因恐不归”的更是极少数。父母正在逐渐老去,回家团圆,是情之所系,更是为人子女无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常回家看看,逢年过节陪在父母近旁,今后才可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风树之悲。

  与亲情相比,所谓“面子”、顾虑、纠结都微不足道。正如歌中唱的那样,“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至于亲友们的“拷问”,方式上或有待商榷,却都出于关心,亦不应辜负。

  回家过年吧,因为月是故乡明,尽管月有阴晴圆缺;何妨对酒当歌,纵使聚少离多;青春作伴好还乡,无论志得意满抑或窘迫颓唐。(完)

【编辑:吴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