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港报:“十二五”立足新起点 改善民生应见真章

2011年03月25日 11: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月8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记者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主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郑新立、宋晓梧、邵鸿、吴明江、于炼出席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中新网3月25日电 香港《商报》25日刊出评论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可谓保障民生的纲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展现了中央政府关怀民生的情怀。中国发展正处于历史十字路口,要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一定要记取历史的经验、现实的教训,以完全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历史里程碑,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提升民生,实现富民强国,才能成就历史的壮举。

  文章摘编如下:

  本届全国两会可谓热议民生的盛会,“十二五”规划纲要可谓保障民生的纲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展现了中央政府关怀民生的情怀。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升民生,这不仅是中国社会的时代课题,也是国际社会的时代课题。民生不安,社会就不安;民生不稳,社会就不稳;民生动荡,社会就会动荡。改善民生方能得民心,无视民生就会失去民心,丧失民心的政权必亡,列国历代皆如此。这是历史的铁规律。温总理在记者会上深有感慨地说:“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的确如此。或可以说,国之运在民心,政之命在民生。

  宜向民众输富

  何为民生?简言之,是关乎人民大众的生活、生存和发展之头等大事。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以衣为礼、以住为安、以行为便,衣食住行是民生的四大基本要素,医教文卫是民生的必需要素;现代社会,社保、就业、收入、安全为民生的保障要素,分配公平、社会正义、政治民主、法制健全是民生的发展要素。这一切也是国家长治久安最根本而必备的要素。改革、保障、提升、完善上述民生要素,是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社会结构,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现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从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环境看,其追求数量、轻视质量的外需型经济发展方式已几近穷途,亟须向重质量、效率的内需尤其消费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或可说已到历史的紧要关头。而保家储蓄的贫弱型社会,同样亟须向社保消费的富强型社会转变。要保持长久的社会消费旺盛,只能靠绝大多数人民大众富裕起来,释放出长盛不衰的消费力,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即由外需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内需型经济发展方式,由储蓄型社会转变成消费型社会。

  令人高兴的是,以此次两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历史标志,举国上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强烈意识到和感受到了保障、改善、提升民生与中国的前途、与党的前途休戚相关,因而掀起了经济社会发展观念的大转变,路线纲领、政策措施的大转型,民生大改革、民生大建设的时代大潮。这是当今中国自上而下的历史大变革、大转向,时代的大进步、大发展。然而,历史、时代的变革进步不是吹成的,不是纸上谈兵,关键的关键是中国政府须下最大决心,作出最大努力,落到实处,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兑现历史的承诺,践行时代的誓言,带领聪慧、勤奋、务实的全国各族人民走富民强国之路。

  GDP与国民收入增长宜同步

  对中国政府而言,实行保障、改善、提升民生的富民方针政策正当其时,必须把“十二五”规划纲要完全彻底落到实处,从今年“十二五”开局之年做起,确保国民收入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同步。按“十二五”规划纲要GDP年增长率为7%,那么国民年收入增长也当为7%。根据前几年中央既定的GDP年增长率目标,往往GDP实际增长率都高出既定目标的2%左右。据此经验,今年以至后四年,中国GDP都可能超出7%,达到9%左右。如果是这样,民众肯定会关心中央是否兑现国民收入增长跟GDP增长同步的规划。盼望当局适时作出明确表态。

  近十年来,特别是近五年,国家经济总量节节飞速高升,GDP保持着年均约10%的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保持20%增长,近十年,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增加消费之说不绝于耳。但实际上民众切身感受到的,落到实处的并不多,甚至总体上反而出现了令人遗憾的双下降,即国民收入占GDP比重在下降,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这从以下两组数据即可说明问题。

  当今,中国发展正处于历史十字路口,历史的新起点上,要抓紧、用好历史的发展机遇期。中国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型,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一定要记取历史的经验、现实的教训,以完全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历史里程碑,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提升民生,实现富民强国,才能成就历史的壮举。(蒯辙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