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默克尔给安倍上的历史课收效甚微
中新网3月1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13日发表文章称,默克尔的历史观或被欧洲媒体解读为敲打日本,或被日本媒体认为是提醒安倍政府。默克尔在日本的“历史谈话”,的确发人深思。但德国是德国,日本是日本,日本对于二战历史的认知绝然不同于德国。如是,默克尔的历史课对安倍而言是脱敏的。所以,“欧洲大妈”的絮絮叨叨,并未让安倍有所反应,安倍对默克尔的历史观冷然默对。
文章摘编如下:
德国总理默克尔时隔七年后再次访日,访日主要目的是因为德国是今年七国(G7)峰会的东道主。按照惯例,默克尔要对成员国展开会前“问计”,以便更好地完成会议日程。
但这次普通的外交之旅,在默克尔到达日本之后就显得非同寻常。这位看上去更像是邻家大妈的德国总理,不厌其烦地向日本强调德国对二战历史的正确史观。甫到日本,她就在日本媒体《朝日新闻》社发表演讲,强调德国战后被国际社会接纳是因为“正视历史”和“宽容态度”,她提醒日本勿对历史“紧闭双眼”。此外,她和安倍会晤后的记者会再谈让日本不爽的历史问题。她在会晤日本最大的反对党民主党党魁时也提到了慰安妇问题。
默克尔的历史观,或被欧洲媒体解读为敲打日本,或被日本媒体认为是提醒安倍政府,当然也有舆论称德国“亲华远日”。考虑到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安倍也要发表让中韩邻国不安的“安倍谈话”,默克尔在日本的“历史谈话”,的确发人深思。
但德国是德国,日本是日本。战后德国完成了对希特勒和纳粹完全彻底的清算,日本体制的不同让日本难以摆脱历史的脐带,一些战犯(譬如安倍外祖父岸信介)重出江湖,依然是战后日本政坛的主角。更要者,战后“冷战”的来袭,美国亦支持日本,以便构建美国在亚太更为稳固的“反共产主义堡垒”。
因而,日本对于战败一直耿耿于怀,虽然屈从于美国强权,但内心深处还是把自己视为“对抗白人的亚洲解放者”。即如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剑》一书中描述的日本民族复杂的民族性格,好斗而和善,尚武而爱美,野蛮而文雅,顺从而富于抗争。对于战胜自己的强权,服从;对于弱势,则好斗野蛮。
在政治体制、美日同盟、民族性格等多重因素下,日本对于二战历史的认知绝然不同于德国。其实这也是历届日本政府的观点,只不过到了安倍这届更加强化了。
如是等等,默克尔的历史课对安倍而言是脱敏的。所以,“欧洲大妈”的絮絮叨叨,并未让安倍有所反应,安倍对默克尔的历史观冷然默对。在3月11日的日经中文网一篇“日本急为默克尔发言‘灭火’”的报道中,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坚持了日本一贯的立场,“以怎样的状况来处理战后问题等有着不同的背景,对日德两国简单地进行比较并不合适。”
这等于安倍政府委婉但坚决地向默克尔“说不”。这是可预料的,今年元旦的日本明仁天皇致辞中,称日本应借战后70年“学习历史”。2月24日,日本皇太子德仁公开称日本“和平宪法”为“基石”,应向下一代正确传递历史,传承和平信念。日本皇室两位最重要的成员就历史问题发声,非同寻常。这意味着天皇和未来天皇对于安倍首相的历史观也充满了忧虑。
日本皇室的历史箴言,对安倍首相也没有起到多少作用。整个世界都在揣测所谓的“安倍谈话”会如何定位历史?是继承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村山谈话”,或是像小泉纯一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聪明地承认侵略历史和向邻国深表歉意。
谁也不晓得。逻辑是,安倍的历史观是执拗的,他对日本皇室的历史箴言无动于衷,对于默克尔的历史课更是不以为然。能够影响日本的,也就是美国的敲打了,基于现实的同盟关系,美国也许会抱持机会主义的态度。(张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