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房企库存量激增透露出什么信号

2012年04月07日 12:35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随着天气转暖,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量似乎走进了“春天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但陆续公布的上市房企年报则显示出,开发商的销售压力依然有增无减。截至3月31日,A股市场74家披露2011年年报的上市房企存货高达72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同时负债超过8000亿元。

  业界人士分析,开发商库存量大幅攀升表明供需关系已经彻底逆转,在过去投资炒房的“黄金时代”里,房价上涨造成投资性需求无限放大,曾经支撑起了成交的非理性繁荣。但是当前,体量较小而且收入水平有限的刚性需求成为市场里的绝对需求群体,有效购买力已经大为减少,而房价迟迟不肯大幅下跌,更是制约了刚需入市。需求与供给的一减一增显然使得开发商的销售压力越来越大。

  在过去几年楼市成交火爆行情中,购买力较强的购房者大多手中已有住宅,加之保障性住房分流了部分需求,以租代购观念逐渐兴起,短期内楼市供大于求的状况还将持续。而且,就在楼市新政出台的2010年,开发商曾经大规模拿地,地王层出不穷。按照住房建设周期,一个开发竣工的高峰即将到来。按照商品价值规律,当庞大的供给遭遇有限的需求时,必将拉动房价进一步下行。

  房企库存激增也意味着,楼市调控政策正切实发挥着立竿见影的作用。由于我国商品房领域已经彻底市场化,对房价缺乏直接打压手段,也不可能再回到计划定价的时代,只能通过限购、限贷等政策,影响开发商的销售量和资金流,进而倒逼开发商采取降价行为。负债率的上升以及库存压力,正迫使越来越多的楼盘加入降价促销的队伍。

  有观点认为,随着楼市调控进入下半场,市场普遍期待调控政策能够“突围”。限购、限贷作为行政性手段,尽管抑制投资行之有效,但长期来看容易对改善性需求造成误伤,也不利于买卖双方在动态博弈中寻找到量价平衡点。今年以来,为了更好地支持自住型购房者,许多银行对首套房贷已进行了微调。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下行中一些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开始出现,深圳的某些楼盘打出了“代垫首付”的促销招牌,北京莲花池公园附近的一处楼盘广告牌上赫然写着“降价有补偿、退房无理由”几个大字。这些举动表明,在许多开发商眼里,投资价值仍然是最赚人眼球的卖点,住房投资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在这种背景下,只有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以较为市场化的税收手段代替限购等行政手段,才是抑制投资之风卷土重来的治本之策。

  过去一年被称为调控最严厉的一年,尽管一些龙头房企仍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但是负债率也大幅上升,并且出现了明显的业绩分化,资金腾挪乏力的小型开发商不得不出售项目或资产。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房地产业是当前产权交易最为活跃的板块,共有海南新东方、上海和济等11个开发商出售项目或者股权。随着楼市调整加剧,房企之间将掀开“大鱼吃小鱼”的并购大幕。房地产业版图重构有利于楼市稳健发展,走进以品质而不是以投资价值定价的时代,走进以需求为定价基础而不是供给者单边定价的时代。

  业界人士分析,当前正值置业旺季,刚需们经过长期的观望后跃跃欲试,开发商也在库存压力下着手以价换量。成交小幅回暖是政策预期已经稳定、房价回调以及首套房贷优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成交量大的楼盘多数是降价幅度较大的楼盘。北京中原地产数据显示,3月份北京楼市成交均价相比去年一季度下降了

  12.6%。而房价的这一轮下跌属于“补跌”,是房价中泡沫部分被挤出的表现。虽然房价继续回调存在着较大的阻力,开发商仍未大幅度、大规模降价,但降价的通道其实已经打开。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福州主持召开四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再次强调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在调控基调不变的趋势下,当首套房置业者成为市场需求主体时,只有降价到位、性价比高的“刚需盘”才能获得青睐,否则成交继续回升的后劲不足,市场很可能会陷入新一轮观望。因此,有专家建议,房企未来的最大风险不在于紧绷的资金链,而在于日益攀高的库存量。只有销售才能盘活资金链,开发商应及时对经营模式和销售策略作出优化调整,尤其要改变定价机制。李文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