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行政干预淡出 中国楼市调控由堵转疏

2013年12月14日 00: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庞无忌)被视为未来一年中国宏观政策“风向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3日在京闭幕。过去两年反复强调的“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并未出现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的官方新闻稿中。

  相关专家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楼市调控的“缺席”也意味着行政手段的淡出和对市场思维的重视。未来,中国官方对楼市的干预将主要通过疏导供求而非围堵需求的方式进行,避免过去“就房价调房价”所招致的报复性反弹重演。

  事实上,从今年10月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楼市调控”字样屡屡“缺席”中国高层重头会议。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是如此。该会议指出,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分析,近期一系列高层会议均未提及“楼市调控”,意味着中国楼市政策思路的重大调整,中国的住房将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双轨制”。

  陈国强表示,今年以来,决策层已明确释放出“保障性住房由政府提供,商品房等多层次需求交还市场”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随后历次高层会议均在保障性住房领域着墨较多、而对“楼市调控”则甚少提及,陈国强认为,这意在强调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作用是以提供保障为主,与市场主导的商品房“双轨”分离。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以限购、限贷等手段主打的楼市调控政大多以行政手段干预商品房市场。虽已提及保障与商品房的双轨制,但事实上,“双轨”均在政府掌握之中,未实现分离。专家指出,楼市调控的“缺席”也意味着行政手段的淡出和对市场思维的重视。

  除对政府角色的重塑外,以改善供给而非简单遏制需求入手“开药方”也成为此次会议中,楼市政策出现的新趋势。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以往的调控以“堵”需求为主,但今年的高层会议大都更为强调增加住房供应,以疏导供求关系。不再只是“就房价调房价”也能防止调控后房价出现报复性反弹。

  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特大城市要注重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积率。临近今年年末的一轮涉及近20个城市的楼市“调控潮”中,包括北京、上海等多地也将增加土地和住房供应作为当地调控的主要措施之一。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升温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今年年末出现“退烧”的迹象,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涨幅不断收窄,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等增速也跌至年内低点。

  顾云昌认为,在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下,明年中国房地产的投资、销售、房价等涨幅都会持续放缓。许多一二线城市在今年第三、四季度土地成交大涨,明年形成供应后将能增加大量的新盘入市,改善供需、缓解房价上涨压力。

  而面临供应过量和高库存压力的许多三四线城市今年土地供应增长平缓。顾云昌称,这些城市的供给减少,也意味着未来房地产市场上,区域冷热不均的分化将有望缩小。

  不过,专家提醒,虽然在多个高层会议中,“调控”未被提及,但并不意味着现有的调控政策会废止。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一旦调控终止极有可能面临房价暴涨的局面。各地仍然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或紧或松的楼市政策,不过以往“北京生病,全国吃药”的状况将不会继续。(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