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亲历驻日使馆震后救助工作:为了重灾区中国公民(4)

2011年03月30日 16: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亲历驻日使馆震后救助工作:为了重灾区中国公民(4)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当天,我工作组分头向仙台市政府和民间关系紧急做工作,希望能就地筹措一些车辆。但当地受灾严重,用车优先于公交和救灾,根本调不出车来,且汽油匮乏,就地组织车辆基本无望。最后只能靠使馆本部协助,从新泻紧急调来五辆大巴。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我们按照使馆紧急通告的原则,优先老人、孩子和妇女,组织有序撤离。首先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宣布紧急撤离的原则和纪律,请大家危难时刻保持冷静,听从指挥,互相理解和配合。具体做法上,先查验中国护照,并将排队的人分成20人一组,选出志愿者,请他们协助挑出优先对象,人数满一车时才放行,按顺序上车。由于时间紧迫,事前来不及逐人登记,上车后,我选定1-2名有手机的自愿者当车长,请他负责登记车上每一个人的姓名、护照号和手机三项基本信息,并告下一步接待工作将按名单作安排,要求他抵达新泻后务必亲手交给前来接应的新泻总领馆工作人员。而我则将车号、车长及其手机记下,保证了撤离人员信息的完整和可控,为后续工作打下可靠基础。从下午6点半车辆抵达到约8点半全部五辆巴士顺利离开仙台驶往新泻,我们在不到两个小时内就完成了约300名扶老携幼的同胞的选别、发车工作,而且无一怨言,整个撤离工作紧张、有序、高效,可以说是打了漂亮的第一仗。一位受助同胞感慨地说“幸亏拿的是中国护照!”,一位东北小伙专门跑到我工作人员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表达了无声的感谢。没有搭上车的,我们只好请他们明天再来。由于事前进行了每20人的分组,确定了由小组长负责联系的原则,当天没有走成的都感到有了依靠和希望,情绪比较稳定,没有发生任何不满和情绪激动的情况。

  撤离的关键在于车辆。根据首天的撤离情况,我们预计16日将迎来撤离的高峰,使馆和新泻总领馆尽最大可能给我调拨了7-9辆大巴,但就实际需要来说,仍有较大的缺口。应该特别指出,关键时候,旅居仙台二十多年的一位日籍华人张迤婕在协助筹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5日开始,我就为筹措车辆发愁。当时我们决定从官民两方面努力,官的方面就是找仙台市政府交涉,希望能得到帮助,有关负责人表示很同情,但无能为力。民的方面就是找侨胞和关系人士帮忙,其中包括张迤婕。张是瀛华中文学校的老师,也是仙台国际中心的志愿者。一年前,由于推广华文教育的关系,我曾向其中文学校提供中文教材并推荐她参加北京市侨联举办的海外华文教育研讨会,建立了联系,但从未谋面。这次到了仙台,我不仅通过她在仙台国际中心工作的关系了解了不少中国同胞的灾情,而且在15日接到撤离任务后立即请她放下手头工作,帮忙联系车辆。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此外我们还找了另外两位在仙台生活很长的侨胞吕女士和张先生帮忙,但经过努力,都无果而终。当15日晚完成撤离任务回到住地后,我正为次日的车辆不足而发愁,突然接到了张迤婕的电话,说她联系上了一家山形县的汽车公司,可以筹措到车辆,问我需要多少。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我立即提出起码要10辆,同时再备5辆。因为我估计次日撤离人数可能会达到千人规模,为此起码需要20辆大巴。果不其然,16日一早集合点就来了几百人,队伍长长的看不到尽头。幸亏有使领馆和张迤婕两个渠道调集的车辆,使我们争得了工作主动,从早上8点多到晚上7点,我们按照15日的成功做法,满一车发一车,一天下来整整发了20辆,共送走了1100多人。到最后一辆发车时,集合点已没有等候的同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