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外华人历史古迹的“生存状态”:保护并传承(4)
2012年02月15日 1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位于河滨市公共图书馆前的“华人先民纪念亭”,代表早期华人在河滨市开疆辟土的见证。(美国《世界日报》)
河滨市以黄河亮姓氏命名的“黄街”街牌。(美国《侨报》/邱晨 摄)
美国河滨市“纪念亭”见证华人拓荒史
让我们再把视角转向美洲大陆。地处美国内陆的河滨市,尽管亚裔人口并不算多,但早期华人在此地“开疆辟土”的历史,却不容抹灭。位于Mission Inn路与Orange路上的河滨市公共图书馆前,坐落着“华人先民纪念亭”,象征着早期华人先民拓荒史。
与已故的河滨加大浦大邦教授、前内陆华人联谊会创会理事长陈定国一起催生这座纪念亭的内陆华人联谊会创会会长张善利表示,当年有建亭构想,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来美两百周年。他说,1988年,主流组织“大盆地考古基金会”在早期华人聚集的市场街(Market),挖掘到150年前移居当地华裔的遗迹,他们在当地从事栽种柑橘,并协助兴建铁道、地下水等。
事实上,河滨市的华人遗迹,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出现。根据联邦人口普查统计纪录,1880年,河滨即有20位华人居民。他们协助引进多种柑橘品种,并发明柑橘包装法。而河滨市最早的中国城,则在1870年兴建,因大火废弃,1885年,第二座中国城,又在河滨市Tequesquite Arroyo附近兴起,但又遭逢一场大火,至今已衰败。因此,其后移居此地的华裔,希望藉由兴建纪念亭的方式,替先民留下足迹。
至今20多年历史的纪念亭,不仅是许多居民、情侣休闲好去处,也见证华裔移民在河滨开垦的血与泪。
【编辑:刘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