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同经历与接触 新加坡中国留学生互看彼此差异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0月01日 10: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不同经历与接触新加坡中国留学生互看彼此差异
    SM1、SM2或SM3不过是一种标签,中国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还是很高。前排左起:SM3武煜人、SM2赵媛媛、SM3毛亦喃;后排左起:SM2王宇哲、孙江滨、束未奇及SM1易康。(蔡婉婷/摄)

  中新网10月1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新加坡本地,来自中国、非研究生课程的留学生群体,大略可分为三大类,就是所谓的SM1、SM2和SM3学生。虽然来自同一个国家,但因为留学年龄和计划性质上的差异,这三类学生或毕业生在思维和行为上其实已经形成许多差异,跟新加坡的接触深度也有所不同,渐渐形成各自的社交圈子。

  记者近日走访一群SM1、SM2和SM3中国学生及毕业生,看他们如何展现中国留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互动。

  来自中国、非研究生课程的留学生群体中,可细分为三大类,包括初中三年级毕业后来新加坡读中学的青少年,以及在就读高中二年级时或考完高考进入大学一年级后来读大学的年轻人。后两者从一开始就被称为SM2和SM3,SM指的就是高中(Senior Middle School)。久而久之,那些初三毕业后来新的学生也被冠名为SM1。

  SM1来新时年龄最小

  周贾斯丁(27岁,跨国公司区域经理)在15岁时通过SM1招生考试,离开中国无锡排名第一的私立重点学校大桥实验中学,到本地插班进入一所名校就读中三。他目前已是永久居民,还取了洋名,习惯别人叫他贾斯丁。

  贾斯丁说:“当时参加SM1为的是出国看世界。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学长都走这条路,30%到40%最后都到欧美大学念书。”

  在新加坡的首两年,贾斯丁和一同前来的50多名SM1中国学生相处愉快,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但是因为年龄、文化及学习程度方面与本地学生有差距,他当时无法结交到关系较好的本地学生。

  他说:“我们这些中国学生突然插班,一些本地学生可能感到学习上有竞争压力。而我们则面对降级,年龄比其他同学大至少一岁的压力。

  “这里的英文程度高,但数理化程度却比中国的低,我们即使不习惯,想回国也会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就产生无法回头只有力争上游的想法。”

  不过,他表示这种隔阂在SM1学生进入初级学院后渐渐消失,上大学后更是微不足道。

  SM1更早更快融入本地

  贾斯丁认为,SM1与其他两类中国学生的确有分别。他说:“SM1的学生来的时候年龄最小,奖学金计划训练我们,让我们更早独立和成熟,事业上也能取得较好的成就。”

  然而SM2和SM3学生在中国的日子较久,对那里更了解,对中国事务的掌握比SM1毕业生更占优势。

  贾斯丁说:“我对SM2学生的既定印象是,他们之间有两极化现象,一部分特别努力,也比较注重实用,有些成为新加坡公民的速度比SM1毕业生还快;另一类SM2则不太努力。这样的分化是在SM1毕业生中少见的。”

  针对SM3学生的既定印象,他说:“他们大部分关注学业,其他方面的生活就比较单一。”

  来自南京大学的SM3学生毛亦喃(21岁,国大统计系)身边没什么SM1朋友。她对SM1学生的看法是:“他们的英语能力好,已融入本地文化。我也觉得他们都很厉害很活跃,有什么事可请他们帮忙。还是年龄较小的留学生的可塑性高。”

  新加坡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周锐(27岁,国大博士生)大学毕业赴美国北卡大学留学,随后来新加坡攻读博士,不是SM1、SM2或SM3。

  他笑说:“三类中国学生融入本地的程度不同,想法也不同,就好像是人类起源的演化,每个层面的变化都很大。”

  中国奖学金得主的称号也演变出另一类对中国学生的冠名。为区分参加中国高考后直接来本地上大学的自费学生,他们非正式的名称是SM2.5。

【编辑:王海波】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