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经历与接触 新加坡中国留学生互看彼此差异 (2)
SM1与其他中国学生较少往来
在新加坡生活12年,贾斯丁已经建立了本地朋友圈子,包括来自中学的SM1,以及国家初级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同学,还有工作后的同事和朋友,因此,他没参加本地中国学生会的活动。
“我不清楚这些活动,我想那是为刚来新加坡,身边没朋友的学生所组织的。我所认识的SM1朋友中也没人参加中国学生会,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觉得没必要。如果真参加,那也是有目的性地去社交。”
不过,贾斯丁与SM2或SM3中国学生还有交情。他说:“我无锡的老同学后来通过SM2计划来新加坡上大学。通过她我认识了SM2和SM3学生,我现在的同事中也有一些SM2毕业生。后来才知道自己参加的奖学金计划被他们称为SM1。”
中国学联会副主席蒋玮钦(25岁)说:“SM1学生确实较少与SM2与SM3学生交流,他们是不同中学直接招生的,分布较散,不像SM2和SM3是一大批地过来,较难联系到他们。
“中国学生会的目的是为了协助刚来新加坡的中国学生适应新生活,SM1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没那么大。”
不过,在新加坡生活了五年的易康(20岁,国大会计系)却很乐意参加中国学生会活动,与SM2和SM3学生互动。在广东中山初三毕业后,易康通过SM1计划到莱佛士书院就读直通车课程。他虽然在言语举止上十分本土化,但却想通过中国学生会认识更多人。
他说:“学生会有许多具体、有意义的活动,给他人带来快乐。”
SM2和SM3的相似与不同
在三类奖学金计划中,SM2和SM3的相似程度最高,因为两者都是来本地读大学的奖学金得主。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依然有一定程度上的分别,主要与参加中国高考有关。
来自河北的SM2学生赵媛媛(21岁,南洋理工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系)说:“刚来新加坡时,我们之间的差异特别明显。可能是SM3在中国参加过竞争激烈的高考,我觉得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业上,眼神特空洞。”
一起受访的SM3学生、来自山西的武煜人(24岁,南大电脑工程系)听后大笑,说:“SM2和SM3的文化是不同,SM2是比较活跃和开放,也乐于接触本地人。SM3可能比较专心学习和研究,但这样的情况因人而异。”
身为SM3的蒋玮钦解释说,那是因为中国高二生升上高三后的心态变化极大。
他说:“高二生比较轻松,生活多样化。高二毕业后留学的SM2学生延续这样的心态。一升上高三要准备高考,压力很大,因此SM3学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烙印更深。”
武煜人也提出另个原因:“SM2在本地大学的培训课有20个月,而我们的培训课约7个月,密度更紧,管理更严,对我们参加课余活动有局限。”
由于SM2和SM3培训课程是分别管理,即使同住一个宿舍彼此交流也不大。等到他们正式进入大学后,距离才会拉近。
赵媛媛说:“我在大一时会在学年成绩优异榜上区分SM2和SM3,到了大二时就不管了。”武煜人则说:“现在我们之间的关系较好,习惯了一个社交圈子,也就不分你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