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型:hold不住高强度工作与繁杂人际关系
人物档案:
英文名:Rita
性别:女
籍贯:老家湘潭
深圳长大
年龄:28岁
留学国家:英国
职业:待业
相对于Cathy的奔波,Rita的归国小日子过得相当惬意。同样是2008年,Rita毕业于英国雷丁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除了买名牌便宜,国民素质高,英国也没有什么优点能留住我。”在英国生活了6年有余,拿到英国大学的本科和硕士学位,Rita在提交了硕士毕业论文之后,就立马打包行李,飞回深圳。“你可以说我是爱国者,我的确是喜欢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在工资待遇方面不会比国外差多少,而且我也更喜欢我的家乡深圳,国际味儿很浓。”
Rita的父母都是深圳金融机构的高管,她自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国之后,Rita在国内游玩了半年后,自己找到了一份某证券公司客户经理的工作,税后每月到手6000元左右。就是这样一份看上去比较风光的工作,Rita干了三个月就辞职了。“工作压力不是一般的大,经常要加班,还有业绩要求。每个人都好像绷紧了的橡皮筋,感觉太压抑了。”Rita直言,在英国养成的安逸生活态度已经“深入她的骨髓”,过于紧张的工作,她已无法适应。同时,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下级对上级的阿谀奉承,也是Rita感到头疼的地方。
之后,Rita也尝试过两三份工作,工资都在6000元上下,但都干不长,主要原因还是工作压力与人际关系。由于父母没有施加任何压力,现在的Rita,每天开着自己的大众高尔夫小汽车,上午美容修甲上网,下午喝下午茶、健身,晚上约朋友出来逛街聚餐或泡吧。
下一步有何打算?Rita说,在英国的这么多年,也不是白混的。她的英语水平特别好,听说读写都没有问题。“我和父母商量了,准备考个教师证,然后去学校里当英语老师。”Rita最想当的是大学英语老师,因为在她眼中,这份工作压力不大,还可以放寒暑假,与她想象中的安逸工作相当雷同。“在我看来,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享受生活排在第一,赚钱才是其次的。”Rita说得相当笃定。
韬光养晦型:
一天投出30多封简历都石沉大海
人物档案:
英文名:Philip
性别:男
籍贯:辽宁大连
年龄:26岁
留学国家:美国
职业:某私募基金经理助理
“我从来不会在同事朋友面前主动提起我是海归。现在天下掉下一块板砖,随便一砸就是一海归。”Philip本科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的是国际金融与贸易。“那时我两手准备,一边试着找工作,一边也在准备出国。”Philip说,身边许多同学都像他一样。最后,他放弃了3家贸易公司对他抛出的橄榄枝,选择去美国8所常青藤盟校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经济学。
Philip的学历让许多人艳羡。2010年底,他怀揣着CFA(国际金融分析师)三级证书还有名校经济学硕士的毕业证回到中国,在北上广深四地,选择了深圳落脚。“我综合评估了这四个城市,我的观点是:北京,靠关系往上爬的人太多了,职场风气一般;上海,大多海归都选择去那儿,竞争大许多;广州,粤语城市,我是北方人,虽在广州读过书,还不如选择其他城市试试。深圳,外来人口居多,而且金融业发达,又临近香港接轨国际,就选择了到这里扎根。”
来到深圳以后,Philip租下了单身公寓,尝试上网投简历。那段时间,Philip每天投出30多封简历,但都石沉大海。Philip感到很奇怪,他对自己的简历非常有自信,但为什么会没有一家公司给予回复?
Philip迷惘了一段时间,决定选定几家适合自己的金融机构,主动上门投送简历。“HR见到我都很奇怪,说很少有海归像我这样,会主动放低身段上门求职。”在找工作的一个多月里,Philip感觉到海归并没有太多的光环加身。
“海归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大。而企业引进海归,一般都是关注于我们有没有海外从业经验或者有没有掌握高端研发技术,但事实上,我们这类80后海归,不少都是刚从学校毕业,没有从业经验。”同时,Philip坦言,海归对就业过高的期望值,面对企业不肯放低姿态等因素,也是导致海归吸引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Philip目前在一家私募基金工作,月薪大概1万元左右,据说这样的工资在业内不算高,但Philip没有抱怨,他说,这家公司很适合他,职位也是他主动争取回来的。“出国前我就对自己的专业、将来的职业有了明确的规划。认真、自律和自信是美国求学生涯带给我的好习惯。找对了方向,只要努力走下去,未来一定会更好。”Philip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