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育合作掀空前热潮 赴英留学职业教育受关注
中新网2月27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2011年年底,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访英期间与英国教育大臣戈夫签署了《中英教育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在此前后,中英高校“结对”“联姻”的消息频出:成都理工大学和英国国立知山大学(Edge Hill University)开始筹备合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兰卡斯特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谢菲尔德大学宣布在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新设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一时间,中英教育合作显得格外频密和亲热。
合作办学到底让谁收益?政府、学校、学生和家长对此反馈如何?除了学位教育,两国教育在哪些领域又有新合作?
合作办学,对谁利好?
目前中英合作办学有多种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中英合作办学机构,即两院校力量组合形成一所新学校,如位于中国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就是由利物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合办的。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即两院校在一些专业项目上合作培养学生,但不形成新的教育机构,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在许多专业都设置了“3+1”双学位项目(即本科学生在中国学习3年,第四年来英国读一年,毕业后可获得中英两所学校的学位)。
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英国和中国的合作是走在最前面的。2003年,诺丁汉大学和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就在国内创办了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让中国学生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英式高等教育。
姚树洁教授是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他告诉记者,就他了解,在英国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英国高校与留学需求极高的中国合作办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方面也能为英国本地人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对经济能力有限的家庭来说,让孩子在国内接受国外大学的先进教育,比出国留学更省钱。
2011年3月,中美合作办学的成果——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奠基。该校校长俞立中认为,中外合作办学能让中方吸收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中国教改。英国学生联合会(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 NUS)的国际学生官员张巘也持相同观点。她认为合作办学对中国高校是一个刺激,使之向国外高校学习,提高教育水平。而长远看来,中国积极参与合作办学的目的,还在于像美国那样,聚拢全球优秀人才。
办学变圈钱?
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外联合办学的数量和形式越来越多,乱象也随之出现:一些民间合作办学机构未经教育部资格认证违法招生,导致教学质量和学历认证“充水”;一些国外低水平大学到国内滥开合作项目,滥发含金量不高的文凭,让中国学生和家长付出了时间和金钱,却收获寥寥。这些乱象引发了学生和家长的担心。教育学者熊丙奇更是呼吁公众警惕合作办学的灰色地带,防止国外大学到中国大陆圈钱。
姚树洁教授告诉记者,就他了解,诺丁汉大学在中国创办宁波分校,目的并不是赚钱,事实上也没有赚到钱。而该校学生毕业后6个月内就业率达到100%,毕业学生中七成选择了继续学习,三成选择就业。
张巘则认为,大部分通过“3+1”或“2+2”项目来到英国的学生大多选择继续留英深造,这实际上给英国大学提供了更多的生源。但她并不认为英国大学合作办学的目的是赚钱,她说:“现在全世界的大学都在用各种政策吸引国际学生,选择最优秀的人为自己的科研项目工作,这是一种人才战略。”但她也遗憾地表示,由于政府目前紧缩的移民政策,可能会让英国吸引全世界人才的效果大打折扣。
对中外合作办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当红专栏作家、公知加藤嘉一告诉记者:“一些项目的教学质量没法保证,或者是通过不正规的手段来招生,来弥补资金方面的问题,我也听到很多。对此,首先,监管机构和媒体应当监督和批评;另外如果这些项目的确是低水平,低质量的,早晚会被淘汰,这是一个过程。但中外联合办学的潮流是不应该阻挡的。”
总体来讲,加藤嘉一对中外高校合作持支持态度,他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年轻人是没有出国这个选择的,现在这个合作让中国年轻人的选择和自由更多了……中外合作办学最大的好处是,让中国人和外国人有了更多的交流,给大家提供了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