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布局"都市农庄" 海归教授寻找生态耕作之地
大手笔倾斜的土地资源,“有些高”的准入门槛。近日,昆明市高调布局“都市农庄”备受关注。市民们好奇这种“新事物”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体验,而业界人士更猜测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土地经济模式?
“都市农庄”,究竟是啥样?日前,记者走访了多个“都市农庄”,今日将以位于团结乡好宝箐的“好宝有机庄园”为蓝本,试图梳理出都市农庄的雏形:他们一方面坚持现代有机农业的种植方式,另一方面寻求农产品与城市消费者的直接对接,践行理想,试图回归对食品安全最为朴素的尊重。
海归教授寻找最生态耕作之地
当大批年轻人远离乡村进城打工时,一些城里人却拾起农具,回归田园生活。在距离昆明主城30公里的西山区团结乡好宝箐,就有这样的一个农庄——好宝有机庄园,一个由博士、硕士领导的团队,用“最洋气”的技术,躬耕于最原始的行业。
“海拔2200-2300米,我们生产的是地道的高原果蔬。”负责人杨熙介绍,好宝有机庄园种植着近百种有机蔬菜,精深加工,分销全国各地,同时为市民提供订菜服务,送货上门。
多年前,农场选址时走了好多地方,最终敲定此地——群山环抱,植被茂密,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最重要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人家还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模式,杨熙说:“意味着这里的土壤依然保持着最自然的状态,没有沉积农药、化肥和重金属,从山里流出来的水,手捧可饮。”
在昆明市的定义中,“都市农庄”将改变粗放的耕作方式,其核心是现代农业,而好宝箐的这一团队,由一位与土壤打了30年交道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领军,最传统的行业与最先进的种植技术在此联姻。
好宝有机庄园预留的1000亩地,现在只种植了1/10。对于年轻的科研者,这片广袤天地充满着吸引力,两年前,28岁的田培青从日本留学回来,留在了好宝有机庄园。人如其名,他专攻有机农业培植领域,土地翻整是第一项工作。“要善待土地,土地最诚实,你呵护它,它就回报你,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
在现场,记者看到两种颜色的土地,一种红里带黑,另一种偏棕色,田培青介绍,前者尚未经过翻整,后者已经翻整改良了土壤。改良土壤的试验区旁散落着日本专家用来调整土壤的菌孢,经过翻整,不仅是外形,整个土壤的酸碱性、营养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有机蔬菜,全程不施农药化肥,农庄技术人员将山上的树叶加牛羊粪一起发酵成生态肥,土堆中心温度保持在大约40度。而这些不太臭,温度很高的肥料给蔬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长原动力。
完整产业链 用工业模式管理农业
“一瓶麻油竟然比一瓶饮料水还便宜,一袋稻谷还抵不上一包高档香烟。”省农科院院长黄兴奇也曾感慨目前的传统农业效益并不理想。
“施肥完全凭经验,这种无序、不科学的生产状况一天不改变,食品安全问题就无法根治。”谈及推广“都市农庄”的初衷时,分管农业工作的昆明市副市长李喜认为必须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
好宝有机庄园种植全程都有详细流程监控,根据“精耕”的理念,每亩地种多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收,都在每日的动态管理表格上有精确呈现。今后,这里还计划装上许多摄像头,再把影像资料传输到好宝的网站上,供从这里买菜的消费者们实时监控其种植流程。这样的严格自我约束,为的就是保证农产品有机天然成长,绝不用化肥来催产。
“我们有点像工人,工资跟地里的收成不挂钩,每亩地种多少、产多少都有规定,并不是产量越多越好。”一位忙碌在田间的大妈坦承,一开始,自己不太适应这种流程化式,但当她第一次看到经自己手长出的有机蔬菜时,渐渐理解了,“很漂亮很好吃,颜色跟用化肥农药催出的菜完全不一样。”
各路专家着力强调的循环农业概念,正引导着在好宝有机庄园劳作的庄稼汉们回归最初的质朴耕种,这里养殖的鸡鸭牛羊放养在山林里自然找食,所产生的粪便收集起来用于育苗,丰沛的植物成长又反哺了动物的成长。田培青说:“这其实是对大自然生态链的回归,也是对食品安全的一份郑重。”
至今,这个农场已获得了9年国家最高标准有机生态农田认证资格,目前,有43个蔬菜单品和稻米通过有机认证。除了新鲜果蔬肉菜,农场自己加工了有机五谷礼盒、胚芽饼、初榨橄榄油、干蔬、美容什锦水果脆片等产品,一、二、三产都能在此觅到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