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留学签证收紧英国大学怨声载道 首相反思或"松口"

2012年07月17日 09: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留学签证收紧英国大学怨声载道首相反思或“松口”
    首相卡梅伦担心签证所设置的限制会减少富裕的外国学生来英国大学学习。(BBC英伦网)

  中新网7月17日电 据英国BBC英伦网报道,英国联合政府上台两年来,把减少净移民增长视为保证国民权益的头等大事。对数量庞大的海外留学生收紧签证政策、取消PSW,一系列重拳出击。在获得明显收效之前,却已经招来了英国各大学怨声载道。面对大笔海外学费损失,首先“松口”的竟是英国首相。

  本周,英国《每日电讯报》一条消息说,唐宁街正在考虑,为了兑现大幅减少非欧盟移民的承诺,留学生或将不算在移民数额内,并可能不被归类为需要遵守移民条例的群体。

  报道说,首相卡梅伦担心签证所设置的限制会减少富裕的外国学生来英国大学学习。而解除学生遵守移民条例的规定将有助于达到减少几万英国的非欧盟移民的目标。

  报道披露今年5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全年净移民数量高达25万。联合政府则承诺在2015年大选前将减少10万非欧盟的海外移民。

  但比移民数字更让首相头痛的是,内政部数据显示,由于限制留学签证,政府将损失26亿英镑。26亿英镑和25万人相比孰轻孰重?从卡梅伦的这项提议得到越来越多同情的实事就可看出端倪。

  留学签证是否算在移民类签证之列一直以来都是各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此次解除海外留学生的移民归类的提议是由保守党和工党的议员共同提出,他们正在努力争取对此提议达成跨党共识。

  议员表示,海外学生签证政策的改变向外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信息:英国不欢迎海外学生;传统海外市场,例如印度,已经大幅缩小。

  英国各大高校的校长表示,苛刻的学生签证政策会促使成绩优异的申请者转而投向其他国家高校的怀抱。有大学抱怨,新政策中,英国和欧盟学生每年9千镑的学费不能涵盖支出,学校必须转而收取海外留学生多一半的学费。

  来自唐宁街的消息表示,卡梅伦理解这项政策会引起争论,并且表示,针对留学生的相关政策会有改动,但是目前尚没有任何新的动作宣布。

  内政部新举措国计民生自然是首相考虑的头等大事,海外留学生这笔可观收入在当下英国经济不景的当口更显得弥足珍贵。

  而对于追求移民净人数减少的英国内政部似乎并不买首相的帐,内政部(Home Office)就公开质疑卡梅伦的提议是在做“数字游戏”,而对真正减少净移民增长没有实质帮助。

  为了贯彻这个最终诉求,内政部更坚定不移的在本周宣布,从7月30起,将增加学生签证的强制面试比例,严防虚假学生进入英国。

  这一新政策实施后,预计每年有1到1.4万留学签证申请人必须接受面试,约占欧盟以外留学生总申请人数的5%。

  此外,边境署(UKBA)将被赋予更大的拒签权限。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英语能力等如果被发现有疑点,将有权拒签。

  内政部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就新方案进行试行,表示效果不错。在这三个月里,UKBA面试了大约2300名非欧盟学生签证申请人。这项改革正式实施后,预计拒签率将达到32%。

  不惧免签虽然英国政府内部对学生签证是否属于移民类签证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学生签证的申请人和申请材料现阶段都将面临越来越严格的审查。

  7月11日一则来自新西兰的消息同样为赴英留学生敲响了警钟,消息说279名赴新西兰留学的中国学生利用伪造文件获得学生签证,目前正在接受调查。虽然不清楚这些学生对于自己的假签证文件是否知情,但是这些中国学生很可能面临被驱逐的命运。

  英国内政部此次增加学生签证的面签比例,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杜绝虚假留学申请材料。

  有过英国签证拒签历史,或者雅思等语言成绩较低的同学被抽中面签的几率相对较大。

  这里要提醒即将赴英留学的同学们,最好在面签之前准备一份详细的赴英学习计划,这个计划要详细到包括留学生活的所有细节。

  在面签过程中,签证官有权对申请人的签证资料产生怀疑,这时需要申请人做合理的解释,这个时候只需要如实回答问题,消除签证官的疑惑即可。

  无论如何,诚信都是获得英国签证的基础。如果存在侥幸心理,一旦被查出虚假材料,将遗憾终生。

  与此同时,同学们也不必对面签过渡恐慌,只要抱着真正求学的目的,积极准备、放松心情,面签都不会成为赴英留学的绊脚石。(陈希)

【编辑:朱峰】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