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真实的"拆弹部队":同炸弹"鼻尖对鼻尖"
2012年09月13日 09:27 来源:中青在线 参与互动(0)
《漫长之路:一个关于战争和战后生活的故事》(The Long Walk: A Story of War and the Life That Follows),双日出版社2012年7月,240页。
尽管随时可能粉身碎骨,拆弹部队的词典中没有“退缩”这个字眼。从二战时的伦敦到21世纪的伊拉克,他们是智勇兼备的精英,承受着远超普通军人的磨难。
1940年,伦敦,英国陆军工兵拆弹部队的特伦斯·史蒂文森上尉挤出人群、越过封锁线,准备拆除废墟中的一枚定时炸弹。几英尺外,一位在先前轰炸中受伤的小伙子动弹不得,他只好安慰吓坏了的后者,说只是要取走炸弹的“扁桃体”,所以“不能乱说话”。史蒂文森每前进一步,都会通过麦克风与队友联系,他们在安全区紧张地注视着一切。
“先生,”小伙子不解地发问,“你在跟谁说话呢?”
“跟我的朋友们,”史蒂文森轻松的语气中隐藏着冷静,“告诉他们我在做什么。如果我干了什么蠢事,他们就可以教训我的接班人,那个倒霉蛋究竟哪里做错了。”
这是米高梅电影公司镜头下的一个经典场景。最终,史蒂文森有惊无险地拆掉了炸弹,还在弹壳上漫不经心地吻了一下。《塔尔图历险记》(1943)由此获得票房开门红。
当时,英国拆弹部队士兵参战后的平均寿命为10个礼拜。因拆弹失败而被炸得粉身碎骨属于常态。然而,没有谁因畏惧而退缩。“这是英雄的时代,是将个人勇气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时代,”一位军史专家断言,“在这个阶段,由于任务的紧迫性和缺乏知识储备与优良装备,不可思议的冒险成为必须,为的只是让更多无辜者逃脱死神。”
【编辑: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