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屡克战机“心脏病” 外方感叹中国有高人
航空航天,动力为先。翻开世界航空史,能独立研制飞机的国家有20多个,而能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则屈指可数。
一台发动机、一堆零部件、一组电开关,有一位“航空人”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面对这些冷冰冰的“铁疙瘩”,拆了装,装了拆,开了关,关了开,一遍遍地重复,仿佛发动机的叶片,循环往复,不知停歇。然而,也正如发动机托起了一架架战鹰放飞蓝天,这个人所肩负的事业,承载着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几代人的飞天梦想。
这个人,就是空军某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
让“瘫痪”战鹰重新翱翔蓝天
1998年11月,成都某机场,薄雾低垂。
一架架战鹰呼啸着开足马力,飞向雪域高原。此举标志着某引进型飞机发动机国内自主修复成功。
这一刻,来之不易。
这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某型先进战机,因长期在高原恶劣环境下使用,发动机未到寿命便被迫停止复杂环境下的训练。
当时受国外技术限制,该机所有部件无法进口和返修。因无技术资料、无修理备件,要自主修复世界先进战机,国内军工企业都无能为力。
眼看重金引进的主战飞机就要成为一堆废铁,时任空军某装备研究院某所发动机研究室主任甘晓华的心急如焚。
听说他要接过这块“烫手山芋”,不少人劝他别犯傻,弄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太不值得。
“这是一项打破国外限制的‘争气工程’,再苦再难军人也要往前冲。”甘晓华除了能力上的自信,更有一份军人的豪气。他凭借多次解体维修该发动机的经验,说服主管部门,主动接下这一任务。
一个只有二三十人的研究室,按照甘晓华提出的方案,找资料、改设备、建试车台,开始向这个世界技术难题发起冲击。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试验……终于修复了第一台发动机,并自主研制出与之配套的试车台。终于,“争气工程”进入调试阶段。当大家翘首期待成功时,迎来的却是“当头一棒”:发动机扭矩不稳定,调试失败。
一天、一周、一个月,问题仍未找到。直到第三个月,他们才查出原来是功率测试设备问题。
翌年“五一”,修复的第一台发动机再次试车。试车组完成冷开车、热开车、低状态运转、高转速运转测试后,开足马力进行最关键的全功率运转测试。
当时,现场气氛异常紧张,大家屏气凝神,紧紧盯着设备上的数据变化。
“成功了!”随着甘晓华的一声大喊,试车台前一片沸腾,奋战一年的他们,此刻相拥而泣。
经鉴定,该型发动机经维修后使用性能达到标准,功率平均提高10%,自主修建的试车台系统精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专家认为,这是扬我国威军威的重大科研项目,技术上有重大创新。这一成果,使停飞的战鹰重上高原,为国家节省经费数亿元,项目最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初战告捷,甘晓华再接再厉。在对该型发动机关键技术升级研究中,他带领项目组运用先进数控技术,使升级发动机达到国外新机性能,大幅提升作战性能。权威部门表示,该研究成果不仅达到世界水平,而且将促使我国相关发动机研制目标提升半代、研制步伐大幅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