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某集团军特战连长:拔枪到射击不到1.2秒(3)
军人既要拼血性,也要斗理性
2012年6月,李勇从外单位调到特战旅任作战科长。对刘珪,他原本神交已久,可刚一接触,却感到“大失所望”——旅里组织战术编组作业演练,担任机降组组长的刘珪,竟然把机降地点选择在敌方通信站正前方的山包后!
“这不是找死吗?”李勇心想,按战术原则,机降地点一般都选择在敌阵地后方,隐蔽接敌,可刘珪却把机降地点选择在正前方,完全是给敌人当靶子。
“传说中神奇,不过如此。”对刘珪,李勇心里暗暗打了几分折扣。
正式推演那天,轮到刘珪发言:“出其不意,才能收到奇效。我从正面直接攻击,就是用最短的时间给予最直接的打击。”
“正前方不正是敌人的靶子?”有人质疑。
“那个山包,是敌方射击死角,对我们不构成威胁。况且机降时间很短,敌人来不及组织狙击。我们机降后,可以快速跃进反击,直打‘七寸’。而选择敌后方,需泅渡河沟,攀爬峭壁,一旦遭攻击,进退两难……”刘珪的一番话,让李勇眼前一亮。
“特种作战不能逞匹夫之勇,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打那种影响战局、扭转乾坤的点睛之战,既要拼血性,也要斗理性。”这是多年来刘珪在复盘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特种部队一个个典型战例中,得到的最大启示,“世界各国特种兵的‘硬实力’都差不多,较量主要集中于指挥体系、经验智慧等‘软实力’层面上。”
2012年金秋,粤东某山岳丛林地,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激战正酣。突然,“红军”后方告警:“蓝军”一支特战小分队对“红军”后方补给点进行了“清缴”,油料、弹药等保障物资被炸为乌有。
“这家伙,够狠!”“红军”指挥员心疼得直跺脚,“速查,谁搞的鬼!”5分钟后接到报告:“刘珪!”
“又是刘珪!”“红军”指挥员大怒,“谁抓到刘珪,立二等功!”——就在去年的演习中,正是刘珪让他们吃尽了苦头,一会儿狙击他们的援军,一会儿侵入他们的后方,最后干脆把他们的指挥所“一窝端”。
“红军”紧急调动两个装甲步兵营和一支侦察小分队对刘珪带领的特战分队进行狙击,并调用无人机从地面、空中等多个角度对他可能“逃窜”的路线进行全方位搜索和侦察。
没想到,张开一张无边大网,却连刘珪的影子都没捞到。
正搜索间,“红军”指挥所突然接到导演部通报:设置在指挥所后方一个山洞中的预备指挥所被“蓝军”破袭!
“红军”指挥员紧盯着地图一看,从刘珪他们刚才活动的区域到预备指挥所,中间有一道天险——一条20多米宽的沟堑,正是“红军”忽略的路线,而刘珪他们真的飞越了这道“天堑”。
“红军”指挥员一声苦笑:“这家伙,像狼一样狠,又像泥鳅一样滑。”(新华社记者王洪山、李宣良、王玉山)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 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