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赴黎维和部队1天排200余枚子母弹(2)
凭优良作风擦亮“名片”
2012年,对于日不肯村橘子园主人拉布拉辛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不过,他采摘的第一批橘子,并没送到集市出售,而是又送给了我维和部队。
为啥?这还得从头说起。
2006年10月27日,时任副指挥长唐尚平带领官兵到日不肯村搜排未爆弹。拉布拉辛把唐尚平拉到自家枝头挂满果子的橘子园,指着满地的子母弹焦急地说:“如果不把这些炸弹排除,今年我就白辛苦了。”
子母弹多得让人难以置信,不仅地上到处都是,一些果树上也东一颗西一颗挂了不少。
在果园排除未爆弹与其它地方不一样。如果就地引爆,就意味着要毁坏果树,那么,以果园为生的拉布拉辛一家将失去生活依靠。
怎么排?唐尚平决定将子母弹移出果园后再销毁。
为保住拉布拉辛一家的“命根子”,官兵和死神“掰起了手腕”。茂密果园里,他们弯着腰,像呵护熟睡中的婴儿一样,将一枚枚子母弹放入沙箱中。
挂在树上的子母弹,好像悬在官兵头顶上的利剑,是最难排的。在排除一枚挂在树枝顶端的子母弹时,士官李军以战友的肩膀当人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排除。
果园里的子母弹排完后,拉布拉辛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摘了一大筐橘子,硬往官兵怀里塞。自那以后,每年橘子收成时,他都要挑最好的送给这群为了自己,甘于冒生命危险的“最可爱的人。”
同样是发生在果园里的一件事,让黎巴嫩人民读懂了什么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次,官兵在一个苹果园里搜排未爆弹。看着一个个鲜红的苹果压弯枝头,果园主人莫多赫担心官兵“顺手牵羊”,便躲在角落处仔细观望。出乎他意料的是,从早到晚,官兵连碰都没碰苹果一下。
“以前听说中国军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总以为不是真的,今天,我从你们身上找到了答案。”送别官兵时,莫多赫拽着官兵的手激动地说:“从今以后,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
在辛尼亚村,还有一条“中国路”。2007年6月,应当地政府请求,官兵帮助村民修建一条与外界相连的公路。
一直跟随官兵修路、担任翻译的联合国当地雇员夏冰发现,中国维和官兵天不见亮就开工,到了傍晚还不收工。“难道你们就不累吗?”班长刘强说:“谁不想玩啊?早点把路修通,当地老百姓就早点过上好日子!维和就不能怕艰苦,中国军人的光荣就在这里吧!”
一个月后,路如期修成。当地群众欢呼雀跃,在路边立了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刻上“中国路”三个大字。
在黎巴嫩人民眼里,中国维和官兵不仅工作踏实、能吃苦,不占别人便宜,还格外礼貌友善。易布拉罕的家在部队营区附近,每次官兵外出执行任务,车队都要从他家门口经过。他说:“中国维和部队的车队不超车、不抢道,途经居民区不随意鸣笛,官兵从不将枪口对着我们,他们才是真正的‘和平使者’。”
官兵优良的作风,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2010年3月12日,驻地村民伊斯木格家不慎引发大火,不到9岁的孩子穆罕拉德全身70%被烧伤,生命垂危。伊斯木格夫妇连忙将孩子送到我维和部队一级医院。见孩子伤重,院长黄银安建议转院。
“如果中国军人都没办法,那我们的孩子就真没得救了!”夫妇两人眼中淌着泪花说。黄银安深受感动。他立即和两名军医全力抢救,整整3个多小时,才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拽”回来。
同年11月23日,官兵应邀参加辛尼亚村举行的纪念黎巴嫩共和国独立日活动。令官兵没想到的是,活动现场有一项内容叫“感恩中国”,100余名平均年龄不到5岁的孩子创作了一批赞美中国维和官兵的画作。在一幅名为“送给中国”的画上,几个长着硕大翅膀的“天使”,环抱着一群笑容可掬的小朋友翱翔在蓝天白云间,“天使”的翅膀上,画着鲜红的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