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调研:功能不全 人才短板(2)
优化整合资源防止撒胡椒面
“统筹基地建设,加强训练资源整合,最大可能实现资源共享,尽量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这是调研中机关和基层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比如,近些年东北三省依托部分军分区和预备役部队建立了15个省级专业训练中心,采取“大专业小集中、小专业大集中”的办法,缓解了训练基地各自为战、自训自保、资源分散的矛盾,但由于过去一直实行分散施训,训练基地的数量还是较多。
实践表明,走区域化建设、集约化保障的路子,是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建设的发展趋势。目前,随着民兵预备役人员集约化训练的不断深入,各军分区和预备役部队逐步成为组训主体,这就要求组训者必须统筹分配训练资源,遵循“集约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变“分”为“合”、变“散”为“统”,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合理配置,确保有限的训练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各省军区要分区域、分方向建立省级专业训练基地,分期、分批、分层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开展基地训练。军分区、预备役师与所属团级单位同在一个城区的,可合建一个训练基地;同在一个地区的民兵预备役部队相同兵种,可共用一个训练基地;现有的团级单位训练基地,可突出1至2个专业训练功能;结合担负的应急任务,采取租用借用地方和友邻单位训练场地的方法,建立抢险救灾等外训场。这样,统筹基地建设,加强训练资源整合,则可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没有使用效益就没有生命力
笔者在调研时看到,虽然近年来,各级在提高训练基地使用效率上作了很大努力和有益探索,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仍有部分单位的训练基地利用率不高、使用效益不好,导致训练基地的器材设施得不到经常性维护而老化,功能逐渐弱化,有的基地甚至难以维持下去。
如何为一个训练基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它能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训练基地虽然是军事训练的主要场所,但着眼训练基地的良性循环和长远发展,应进一步拓宽其使用功能,使基地成为军事人才的培训基地、先进理论的传播基地、国防教育的宣传基地,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出培养骨干人才的基础支撑作用、按纲施训的示范引领作用、分队成建制轮训的综合保障作用、领导机关的参谋助手作用和国防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使用效益会大大提高。
笔者在牡丹江军分区民兵训练基地调研时发现,他们统筹利用教学、训练资源,初步实现了新兵、民兵、预备役部队、边防部队“四训合一”,既提高了训练基地的使用效益,也促进了训练落实,这个做法可借鉴。(李连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