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海底作业:首抓好动蜘蛛蟹 机械臂轻抖海泥
海底作业:人与人、机器与人的默契——潜航员谈与科学家海底作业感受
蜘蛛蟹、冷珊瑚、铠甲虾、长额虾、多毛类蠕虫、帽贝、玻璃海绵以及上百只多壳类生物、几十只毛瓷蟹、大量碳酸盐岩和海底沉积物……看着多种南海生物和地质样品,“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随船科学家们异常兴奋。而获得多种南海海底生物和地质样品的功臣非“蛟龙”号潜航员莫属。
抓取海底生物:由“静”到“动”
说到海底作业的利器,不得不提“蛟龙”号的龙爪。“‘蛟龙’号有两只机械手,相当于人的肩、肘、腕等关节,伸缩自如,动作幅度可以精确到厘米。”第一个从深海抓取蜘蛛蟹的潜航员付文韬介绍说,“以前我们抓过一些相对‘静’的海底生物,例如海参。这次抓住了‘好动’的蜘蛛蟹,这是今年的一个突破。”
相对于大多数海底生物来说,蜘蛛蟹算是一种大型的深海底栖生物。深海海底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蜘蛛蟹在深海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当“蛟龙”号出现在蜘蛛蟹面前时,它没有像浅海生物那样慌张地逃走。
其实,“蛟龙”号6月17日在南海冷泉区的第一次工程性下潜时,潜航员就已经发现了蜘蛛蟹的踪迹,并拍下了照片。“当时也想抓,但作业条件不允许,蜘蛛蟹很快就消失在视线之外。”潜航员叶聪说。
当叶聪、付文韬带着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邱建文进行第55次下潜、再次拜访冷泉区时,这种深海“海底霸主”似乎等候着来访。“我们到达海底不久,就发现了一只蜘蛛蟹。”付文韬说。但同样由于作业条件不允许,他们只能再次放弃。
不过,就在“蛟龙”号向海底海山山顶爬坡的过程中,幸运之神再次降临。一块海底岩石断面出现在正前方,上面趴着一只蜘蛛蟹。这种地形无疑是“蛟龙”号龙爪作业的最佳位置,付文韬毫不犹豫地把龙爪伸向了这只蜘蛛蟹。
蜘蛛蟹缓慢地移动着。此时,付文韬多年练习操作机械手的经验充分展现出来。他控制机械手,做了预判动作,准确地抓住了蜘蛛蟹。之后,付文韬凭着眼和手的熟练配合,操作机械手多次松开合拢,最终在确保对蜘蛛蟹没有伤害的前提下把它放进了生物篮。“我算是‘蛟龙’号第一个抓到蜘蛛蟹的人吧!”付文韬兴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