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下潜惊魂:险砸海底 若有事故绝无生还可能(2)
“梦想比风险更重要”
海底不仅有奇观、美景,也有难以预知的风险。7月5日,随蛟龙号下潜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冯东研究员就经历了惊魂一刻。
在当天的下潜中,海底地形地貌图还不完善,数据不能实时更新。再加上深度仪工作不稳定,潜航员就不能准确知道潜水器距离海底的高度,实际下潜点也比之前的预设点浅了近150米,这时如不采取措施,潜水器就会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砸到海底。冯东说:“直到距海底50米时,我们才发现马上就要触底,都能看到海底的悬崖峭壁。”在这惊魂瞬间,潜航员付文韬快速判断,及时抛掉下潜压载,这才化险为夷。“最多5分钟,我们就可能砸到海底。”冯东说。
实际上,在蛟龙号的历次下潜中,这样的惊魂时刻并不少见。在几千米深的海底,蛟龙号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一旦发生事故,绝无生还可能。“这种下潜有点像黑了灯、慢速向下坠的电梯,往往不知道哪儿是尽头。”冯东介绍说,在下潜中,潜航员要靠声呐系统探知哪有鱼洞、哪里是坑和障碍物,以便避开。更重要的是,他们要集中精力测试蛟龙号各设备的参数变化,以快速做出判断和应对。因此,潜航员的经验积累也非常重要。
跟冯东一起执行下潜任务的付文韬就是一名“国宝级”潜航员。他曾驾驶蛟龙号成功挑战7062米下潜深度。而他征服的7000米深海世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11个人亲历过。当记者联系到付文韬时,他还在太平洋上执行蛟龙号的任务。
说到和冯东的这次下潜,付文韬印象最深的是在陡峭的海山岩上作业。“那是非常陡峭的岩壁,和以往的情况都不一样”。付文韬说,这次潜水器作业的海底地形非常复杂,潜水器要先顺着沉积物和悬壁交界处航行,寻找易于采集的岩石样品。随后,潜水器将爬上这个悬壁,进入海山的一个沟谷,再在这个区域采集岩石样品,方便科学家对不同地点采集的岩石样品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付文韬说:“在这个地方取样要求蛟龙号与岩壁靠得特别近,然后要保持在这个位置,不让潜水器下滑。”这对潜航员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不过他们最后还是完成了采样。这次所采集到的海山岩石样品,对于研究南海基地形成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对于征服深海的风险,付文韬觉得“梦想比风险更重要”。透过海浪声,他坚定的话音从听筒传来:“当我驾驶蛟龙号潜入海底时,我想到了杨利伟和其他航天员们,他们用长达数年的训练,去迎接几小时或十几天的辉煌。在深海里,我见到了很多人一辈子也看不到的奇观,这是最宝贵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