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空军试飞员:三代机研制没摔过飞机(图)(3)
航空兵部队在对地实施轰炸训练。贲道春摄影
飞最新型的飞机,做最惊险的动作,出最有分量的结论
中国试飞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有个共识:试飞员是新战机的“试用者”,只有他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试飞对战机进行反复检验,才能使设计缺陷充分暴露和逐一改进。
那年,某新型战机进入大侧风试飞阶段。一连几天,天气异常,机场地面风速都超过了设计数据。空军级试飞专家张景亭心急如焚。
“假如今天是实战,怎么办?要和敌人‘商量’等风速小了再战?”他下决心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提高新机性能。通过认真分析飞机的气动外形特点及放伞后产生的风标效应,并利用计算机模拟各个操纵动作对舵面产生的力矩作用,他制定了“大侧风”试飞方案。
试飞那天,侧风超过设计值3米。张景亭按照处置预案起飞。开始飞机状态一切正常。然而放伞后发生意外,伞的风标效应大大超过了预期,机头剧烈偏转,飞机急速滑向跑道边缘。说时迟,那时快,张景亭机智地抛掉减速伞,不断修正方向,终于将战机稳稳停在跑道边上。
张景亭修正大侧风的操纵方法,在该型战机操纵中得到普遍推广。
那是一个让邓友明难忘的日子。
那年初冬,某高原机场,邓友明和机组成员驾驶新舟60飞机,执行空中结冰课目试飞。这次试飞,要求机翼和尾翼翼尖结冰厚度达到25mm。
试飞那天,云层既厚又密。云层中可见漂浮的过冷态水,这正是空中结冰试飞的绝好条件。
在3000多米的高空云层中飞行,如同夜航,稍有闪失,就有可能撞山。随着机翼前缘结冰越来越厚,飞机越来越难操纵,机头下沉,飞机开始飘摆不定,发动机叶片转起来很吃力。邓友明明白,叶片翼尖已开始结冰。但为了取得完美的结冰数据,他决定延长滞空时间。3个小时后,失速出现了,飞机像铁砣一般坠向地面,“贪婪”的邓友明才和机组驾驶飞机着陆。
科研人员一测量,翼尖结冰已达35mm,机翼部分已结成冰砣。
以前,有外电曾报道:“从技术能力上看,中国民航飞机要飞空中结冰这样的高难度科目,还需一定年份。”试飞成功后,这家媒体又说道:“想不到中国也有这样的高精尖试飞人才,从此不可小觑他们。”
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是世界公认的“死亡禁地”,也是试飞中必须攻克的难关。国外在失速尾旋项目的试飞中,就损失过数十架飞机,数十名试飞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就是因为飞机进入尾旋而命殒苍穹。
谁敢挑战这个难题?试飞员们纷纷站了出来。
经过层层淘汰选拔,国家派卢军、雷强到国外某知名试飞员学院飞三角翼失速尾旋。
历经艰险,成功飞完米格-21正负尾旋100多次后,雷强感觉教科书上规定的负尾旋不能超过3圈,并不是极限值。雷强下决心要把该国几代资深试飞员用生命换来的,且已经“封顶”的极限刷新。
在一名老试飞教官的陪同下,雷强跨入前舱,他驾机直冲万米高空。飞机进入负尾旋状态后,以4秒钟一圈、一圈600米的速度仰扣滚转下坠,“鬼门关”近在咫尺。1圈,2圈,3圈……飞机像陀螺一样越转越快,教官大惊失色:“雷,改出、改出!”雷强操纵着飞机直至进入4圈,才改出“倒飞”状态。伴随一声轰响,飞机重新启动,调整姿态后安然落地!
60多年来,试飞员身上有太多这样的故事我们无法翔实记录,只能撷取其中的几个片断——
李中华驾驶歼教-7试飞80多架次,经历10多次重大致命空中停车和意外险情,验证探索了三角翼型战机平飞、侧飞、倒飞尾旋等技术。
徐鹏德、吕振修在运-7某型飞机上首次完成了失速适航试飞,填补我国航空史上的空白。
空警-2000试飞任务的圆满完成,结束了我国没有预警机的历史,为提高我军空中预警指挥能力做出突出贡献。
……
一支逐日追天的部队,每攀越一个高度,总要在历史长河中,用英雄的气概凝重落笔。披肝沥胆铸铁翼,试飞铺就通天路。作为集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为一体的空军试飞部队,60多年来,胸怀强国梦、放飞强军梦,在蓝天追风逐电,在苍穹挥洒豪情,把崇高的爱国情怀化作一个个脚踏实地的强军行动,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梦,谱写一曲勇于探索、催人奋进的天路壮歌。 (黄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