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试飞英雄滑俊:奋飞在祖国的万里蓝天
奋飞在祖国的万里蓝天
——记“科研试飞英雄”滑俊
中新网8月22日电 滑俊,陕西长安人。1930年9月出生,1949年3月入伍,1949年7月入党。1984年8月离休。高小文化程度。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80年1月3日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荣誉称号,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7月出席了全军英模代表大会,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科研试飞工作的危险是任何人都清楚的,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正是我军试飞员的性格特征。滑俊就是具备这种性格的优秀试飞员。平时他经常和战友们谈到:“搞科研试飞是一种探索性的工作,要担很大风险。没有风险,要共产党员干什么?万一发生意外,能够为研制我们自己的飞机出把力,就是牺牲也值得!”20多年的试飞生涯,滑俊也正是在这样一种信念的推动下,主动承担并圆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试飞任务。
1978年10月的一次飞行给滑俊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那天中午,他执行一项高空试飞任务,要求在某一高度、速度的情况下,获得飞机平飞加力1分钟的数据资料。做完准备后,滑俊满怀信心地跨进了机舱,随即驾驶新型歼击机冲破云层,如一支利箭直上万米高空。
按照预先的任务要求,他打开加力跃升到规定高度后就改为平飞。突然,不知什么原因,飞机开始震动起来,而且越来越厉害,滑俊飞行28年来从没有遇到这种现象。多年的试飞经验使他意识到,这样继续下去会震坏发动机和其他部件,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要采取措施制止震动,就有可能造成空中停车!
千钧一发,何去何从?滑俊转念一想,即使停车还有重新启动的可能,保住飞机是第一位的!他立即向地面指挥员报告了空中的危险情况,然后关加力、收油门,准备驾机返航。
不愿见到的事终于发生了:两台发动机同时空中停车!面对这种险情,滑俊坚定沉着,尽力保持高度滑行,同时按程序开车。他先启动右发,没有成功;再启动左发,仍然没有成功!由于飞机没有了动力,转眼间就坠落到了8000米高度。由于这时天空云层密布,根本看不到地面。滑俊既要搜寻机场,又要设法开车,还要时刻注意飞机的飞行状态,精神已是高度紧张,但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把飞机完好无损地开回去!
此刻已是连续4次开车失败了!滑俊心里也很急,如果还不能开车成功,那就意味着多年的科研成果将毁于一旦!当降到6000米高度时,滑俊按空中开车程序再次启动,因空气条件适合,发动机终于传出了正常的轰鸣声,开车成功了!随即滑俊驾机安全返航。这次试飞虽然出现了如此重大的险情,可滑俊在飞机空中无动力飞行的危急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加力后飞机平飞时间最大数值的宝贵科研数据!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是允许试飞员跳伞的。但滑俊深知,科研飞机同装备到部队的飞机是不一样的,一架试验飞机的失败有时会影响到一代飞机的发展进程。
虽然试飞路上充满荆棘,可面对危险,滑俊的信条就是:让我上!1979年3月,上级下达了一项进行改型发动机空中启动的紧急试飞任务,即在只有一台发动机的飞机上进行空中停车后再启动的飞行试验。
只有一台发动机,如果启动不成功,危险可想而知。团里对这一任务进行研究时,滑俊首先提出:“一不能让兄弟单位的同志第一个飞,二不能让大队的其他同志们第一个飞。要飞,我第一个上!我飞行时间长,经验多些,再说也因为我年纪大了,往后飞这样科目的机会就少了,还是我第一个飞最合适!”最后,这一任务终于让滑俊争了过来。这种迎难而上的事,还有许多次。
一次,科研单位下达了一项空中航炮射击试飞任务。这是一种新式航炮,首次进行空中试射,实际性能到底怎样,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滑俊又自告奋勇:“让我上!”
试飞前,滑俊和有关领导、科研人员一起分析了射击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家共同制定出具体处置措施,并进行了反复演练。然后,滑俊驾机升空。
此后,滑俊又接受了发射新式空空导弹的试飞任务。这种导弹在地面试验时曾两次发生爆炸,研究人员非常想尽快掌握这种导弹空中发射时的性能状况。试飞讨论会上,大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可能发生的危险。滑俊怀着和科研人员同样的心情希望新武器早日投入使用,在会上当即表示:“这种时候,我应该上!”
第一天上午的试飞,顺利地完成了1枚导弹的试飞发射任务。下午,滑俊驾机挂2枚导弹又起飞了。当跃升到预定高度和速度时,滑俊按动了发射按钮,只见两道烟柱向前飞去。突然,右弹消失了!他立刻判断出是导弹提前爆炸了!事后查明,这是由于导弹发动机受热不均匀造成的。
滑俊一面向地面指挥员报告,一面聚精会神地检查飞行状态、观察各种仪表工作情况,然后驾机返航。飞机着陆后,经检查发现:座舱前挡风玻璃的整流包皮上,已被导弹爆炸时的弹体尾部碎片打了巴掌大的一个坑,还有3个核桃大的窟窿。虽然大家都为他的安全着陆感到庆幸,同时也为他经历的危险后怕不已。可滑俊却面无惧色,说:“我们多担一分风险,就是为部队的战友多创造了一分胜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