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空导弹兵十年击落9架美蒋高空侦察机(图)(3)
一营第五任营长刘国栋。
1965年1月11日,空军成钧副司令员听取一营营长汪林汇报击落美蒋U-2经过。
刘国栋: 隐姓埋名十年机动设伏屡立奇功
在当时的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2万米以上的领空,只有4个营的地空导弹兵力把守,每个营的拦截面只有20至30公里。加上U-2侦察机入侵的进出口和航线经常变化,要打击这些“空中间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勇的中国军人,为了打击神出鬼没的美蒋U-2高空侦察机,善于出奇制胜的中国地空导弹兵活学活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了“导弹游击战”。十年间,他们有父母不能尽孝、有妻子不能团聚、有儿女不能施教,舍弃一切个人问题;十年间,他们隐姓埋名,蹲山沟、走戈壁、住帐篷,战胜所有艰难困苦;十年间,他们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在转战南北的征战中捍卫祖国领空。
对于参与了十年机动设伏全过程,由连长成长为参谋长、再到第5任营长的刘国栋来说,那段奔波的艰难岁月让人记忆犹新。
“他去一营的时候,大儿子差一天满月。在他们心里,只有练好本领打U—2,别的事情都置于脑后。”坐在刘国栋旁边的老奶奶插话说。
刘国栋告诉我们,部队在机动途中,隐姓埋名,路过家门而不入,在驻地、街头遇到亲人、朋友避而不见的事例屡见不鲜。
1962年,部队机动到江西上饶作战,官兵们接到通知,为了保密,凡是家在上饶附近的,一律都要戴上口罩,否则只能呆在闷罐车厢里。一营李风岭、徐承华、周樟炎、吴文华等人的家就在上饶市,而李风岭、周樟炎入伍前就在火车站工作。由于没有口罩,他们就始终待在闷罐车厢里不出来。
有一位管理员的妻子,裹着小脚从河南来部队探亲,由于部队的通信地址没有具体门牌号,结果在北京找了一个月也没有找到。盘缠用完了,就给人打工挣点钱维持生活,这时候她才想起写信,接到信后,两个人才相见。
不仅仅是父母妻儿因为他们无悔的选择而默默付出,更大的付出,来自他们十年机动防空转战南北的艰辛。
“没有固定的营房和生活保障措施,部队经常昼夜行进,连续机动作战,官兵们坐在闷罐车里,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严冬里进西北,顶风沙、闯荒漠;酷暑中下江南,冒风雨、越山岭,走到哪里,帐篷就搭到哪里,风餐露宿,艰苦卓绝。”老营长刘国栋回忆道,每转移一次,都有十多天吃不好、睡不好。转移途中整排人员和行李挤在闷罐车厢里,车门紧闭,无人报站名,要得到通知后方可下车吃饭、大小便等。加之没有厕所,有的战士途中要方便,只好在脸盆里解决。
1964年11月17日,一营奉命在内蒙古包头萨拉齐地区设伏。当地温度-30度~-20度,而一营归属北京地区,冬季只发棉衣棉鞋,这些棉衣不抗风,不少警卫战士都生病了。设伏所在军区 领导得知后,立即给官兵们换上皮大衣、皮手套、皮帽子、皮大头鞋御寒。偌大的帐篷里,放着一个大火炉,火烧得特别旺,睡在火炉旁边的战士口舌生疮、眼睛红肿、鼻子流血,离得远的,则冻得鼻涕长流、嘴唇发抖、手脚长冻疮。晚上站完一个半小时的岗回来,大头鞋已经和脚冻在一起了,要在火炉旁烤上10多分钟才能脱下来。要想第二天能正常穿,还得把硬邦邦的鞋烤上一个半小时才行。
当时的包头,物资供应很匮乏,冬季几乎没有蔬菜可吃,全靠地窖里储存的土豆、白菜过冬。而一营根本没有储存蔬菜,只好东拼西凑买菜吃,实在买不到了,官兵们就只能就着酱油吃白饭。买不到肥皂和洗衣粉,就用秸秆烧成草木灰,自制“肥皂”将就着洗衣服。
“我们在机动防空中,并没有时间想这些苦,更多的精力都花在了操作训练上,因为我们坚信,敌机一定会来,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打下来!”刘国栋看待苦难的态度,正是当时地空导弹第一营的官兵们轻视苦难、紧盯打赢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