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朝志愿军后期能喝啤酒汽水 1953年吃上肉馅饺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道,同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之间进行的。就给养供应保障来说,这场战争与所有国内革命战争的供应保障不一样:一是物资补给依赖远离战场的国内实行实物供应,运输线漫长,补给任务繁重;二是后方补给线容易遭到敌军封锁破坏,给养物资难以运抵前线;三是给养保障面临着恶劣的战场环境,不论白天黑夜,部队生火做饭都极易遭受敌机轰炸。因此,抗美援朝战争给养供应保障存在着许多特殊性,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做法。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一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战争,战争双方在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最多时达300多万人,其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120多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80多万人。这场战争又是一场在作战双方的经济力量和军事技术装备优劣悬殊情况下进行的战争。战争从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同敌军首次交战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以签订停战协定而告结束,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失败而告终的。战争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歼灭敌军109万多人(包括1950年6月25日至10月24日朝鲜人民军单独作战歼敌13万多人),其中美军39万多人。
给养发生困难,严重妨碍了战争进程1950年10月19日,经过紧张临战准备的志愿军第十三兵团4个军及3个炮兵师、1个高炮团,在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指挥下赴朝作战。25日,其先头部队就与美军仓促遭遇。
中央军委最初的设想是:以志愿军4个军12个师于10月15日出动,“位于北朝鲜的适当地区(不一定到‘三八’线),一面和敢于进攻‘三八’线以北的敌人作战,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歼灭小股敌人,弄清各方面情况;一面等候苏联武器到达,并将我军装备起来,然后配合朝鲜同志举行反攻,歼灭美国侵略军”。毛泽东经与彭德怀研究后,确定志愿军入朝后的作战部署和方针为:“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一线的南部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伪军两路来攻则打孤立较薄之一路。现在的决心是打伪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军。如时间许可则将工事继续增强,在六个月内如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军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我们这样做是有把握和很有利益的。”
由于“联合国军”仍以团或营为单位,放胆分兵冒进,乘汽车沿公路长驱直入,并且兵力分散,不仅东西两线部队之间被狼林山脉阻隔,敞开约130公里的缺口,而且各师、团之间也逐渐处于分散行动、各自为战的状态,特别是西线南朝鲜第六七八师,贪功心切,推进速度不断加快,态势突出,与美军脱离了联系。这就给志愿军提供了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极好机会。
毛泽东和志愿军统帅部审时度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战机,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原定的防御作战设想,立即采取在运动中各个歼敌的方针部署作战。依此,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志愿军接连发起了5次进攻战役,而且均为大规模兵团运动战。
作战决定后勤。这一作战方针的大变动,不仅给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后勤部署、后勤运输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也给给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第一,后方补给困难。在运动战阶段,美军飞机对我后方运输线狂轰滥炸,我方给养损失比较严重,部队粮食供应严重不足。这一阶段,运过鸭绿江的粮食虽达190269吨,完成前运计划的110.9%,但多数未能及时送到部队手中,补给量仅达标准量的40%左右。
第二,无暇做饭。部队连续作战,行动迅速,无暇做饭。如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4日,志愿军第九兵团对东线长津湖地区立足未稳之敌进攻作战,其担负第一梯队的第二十七军入朝后经约300公里的长途急行军和4天的战前准备后,于11月27日投入战斗,7天7夜连续作战。1951年1月1日至1月2日,志愿军第四十二军第一二四师在济宁里地区穿插迂回战斗中,8小时疾进40公里,连续打破敌人10次阻击,攻占了济宁里。
第三,不便做饭。白天,敌机随时都可能来搜寻目标,哪怕发现有一缕炊烟也不肯放过。为避免飞机轰炸,不能生火做饭。晚上,进行近战夜战,敌我交错,生火起炊更容易暴露目标。战场给养保障客观存在的这些困难,从第一次战役开始至第五次战役结束,自始至终存在。
第一次战役,部队仓促入朝,战斗情况多变,各级后勤之间联系困难,情况不明,给养补给跟不上快速行动的部队。此战役后方补给粮食只有12.5万公斤,就地借粮50万公斤。有的部队发生了饿饭现象,第四十二军在黄草岭阻击战中,断粮三四天,被迫挖土豆充饥。第四十军7个营饿饭3天。
第二次战役,部队轻装疾进,迂回敌后,运输线长,补给更困难,饿饭现象更为普遍。如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4日,第二十七军对长津湖地区立足未稳之敌进攻作战时,各部队消耗主要依靠战前储备的5日量给养物资。因军后勤仅有的15辆运输汽车,又被敌机炸毁13辆,分部前运物资的车辆,也在途中多次被炸或受阻,后方补充十分困难,送到部队的主副食物资十分有限,仅4.5万多公斤,平均每人主副食不到1公斤。加上敌机袭扰,部队白天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饭、啃干粮、饮冰雪,生活十分困难。有的部队因粮食供应不上,靠就地筹借部分土豆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
第三次战役,部队向退守“三八”线之敌实施长距离的连续进攻,各级后勤因道路条件和机动能力限制普遍掉队,分部兵站跟不上军,军后勤跟不上师、团,主副食运输供应赶不上兼程前进的部队,有时赶上了也来不及分发,整个供应线形成前面空虚、中间脱节的状态。当部队进至“三七”线附近时,补给线长达500公里,给养供应极其困难。第四十军始终未供上,全靠部队携带和就地筹借。
第四次战役,西线两个军在汉江南北跨水作战,补运给养更为困难。东线11个师集中深入敌占区,后方粮食供应不上,当地缺乏群众基础,借粮不易,粮食告急。后转入机动防御长达64天,时值春雨,道路泥泞,敌机又乘隙封锁渡口桥梁,供应日趋严重。第三十九军有16天未得到后方粮食补充,第四十军缺粮只好喝稀饭。
第五次战役初期,由于兵站前移,运输线短,粮食尚可勉强补充。但“三八”线以南地区,原为南朝鲜控制,当地群众对志愿军不了解,同时这一地区作战频繁,屡受“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搜刮摧残,人民早已转移,物资十分缺乏,形成了“三百里无粮区”,加之此次战役又是防御作战,缴获的物资少,就地取给十分困难。部队在这种情况下靠携行给养作战,严重地妨碍了战争的进程。如第二十军在县里围歼战胜利后,因等待补给停止进攻三天,失去了向纵深发展的战机。
志愿军的给养保障从出现困难的那一刻起,就受到志愿军统帅部、党和人民政府,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