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朝志愿军后期能喝啤酒汽水 1953年吃上肉馅饺子(5)
建立战地给养储备体系
1951年6月,志愿军转入阵地战阶段。由于战线趋于稳定,各级大力健全后勤机构,大力建设兵站运输线,为给养供应的好转创造了条件。但当年的特大秋洪,使交通中断1个多月,仅志后第一、二、四、六分部及各军损失主副食即达84.5万余公斤,部队再度缺粮。后经全军动手,抢修道路,抢运给养,统一借粮和节食互助,才渡过了粮荒。这一特殊情况引起了志愿军后勤部的高度警觉:如此漫长的补给线,如此大规模的保障,如果出现任何特殊情况,在没有充足的战地储备的情况下,志愿军还会发生粮荒。因此,志后决定,在运输状况好转的情况下,抓紧建立战地给养储备体系。11月以后,运输状况好转,粮食基本上做到了按标准供应,而且生粮增多,熟粮亦由炒面改为压缩饼干。于是,部队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给养储备。
一是充实经常性储备。经常性储备是根据作战需要、日常消耗、运输情况和保管能力,分别由分部和部队建立的储备。这是实现主动而有计划地补给的基本环节。经常性储备实行纵深配置,做到既能保证在各种情况下及时补给,又能适应物资分散保管和便于机动的需要。在纵深储备的基础上实行重点配备,将较多的物资储备于主战方向的机动位置、交通可能受阻的地区和兵站线的主要支撑点上,以便前后呼应,互相支援,及时保障主要方向的供应。经常性储备一般为3个月量(另一个月的途中周转量),兵站与部队各储备约1/2。基地兵站多储备机动数量,中途、前沿兵站按正常供应量储存。对部队各级储备量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军视情况确定。一般是连阵地7天量,团后勤10天量,师后勤10天量,军(独立师)后勤15天量,共42天量。
二是做好战役性储备。战役性储备是在经常性储备的基础上,根据战役计划、指挥员意图、兵力部署和战役持续时间的需要,于战前增加的储备,以充分保证战役供应。战役性储备的配置根据不同战役性质确定。运动战,军一级一般在集结地储备20天粮食,其中5天为部队携行量,5天为部队集结时食用量,军储备10天量,战役(斗)开始后追补。反击战时,物资靠前储备,并作前重后轻的纵深配置,分部在主要作战地区的前沿大站储备1个月量,以备机动。军以下一般储于师的位置上,战斗向纵深发展由于师后勤跟进,此点即转作军的补给库。团以下部队给养物资大部分储于团的位置上,阵地只存发起进攻前短期内所需量。一般阵地防御战的储备配置原则,与反击作战大致相同,军以下部队经常保持2个月量。各级储备量为:前沿班排5天量,前沿连15天量,团20天量,师、军15天量。但在坚守阵地抗击敌人大规模进攻时,由于支援兵力大为增加,战中补给困难,因此主要方向的主要坑道平时多储备。根据上甘岭战役经验,前沿主阵地坑道的给养储备为30天量,其中有7天至10天的干粮。
三是进行季节性储备。朝鲜的春泛、秋洪对补给运输危害严重,为确保部队供应,志后确定,在经常性储备的基础上增加汛期季节性储备。季节性储备作前重后轻配置,部队储备多于分部,以利于分散保管和就近补给。三四月间为春泛期,各军于2月底前完成2个月给养储备。各级的具体配备视道路和地形情况确定,一般军、师、团、连各储15天至20天量,分部则酌情增储,一般为半个月量。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秋洪期,给养供应主要靠洪期前储备。一般在经常性储备的基础上增至4个月量,部队储备不少于2个月量,其余为分部储备,均在6月底前完成。部队各级储备根据道路情况、保管条件和距兵站远近等具体情况确定。到1953年2月底,全军共储备粮食24.8万吨,可供全军食用8个半月。各军的给养储备量均可消耗2个月以上。一线部队坑道阵地给养储备充足,均达到2个月至3个月量,作战干粮储备一般也达10天以上。雄厚的给养储备,充分满足了作战保障的需要。灵活组织热食保障,前沿部队早餐基本上能吃上油条,喝上豆浆运动战阶段,部队连续作战,体力消耗大,需要供应热食,以恢复部队体力。为防敌机轰炸和炮击,前沿部队的热食保障只能在艰难境况下相机进行。主要采取三种办法:一是在阵地后方以连为单位选择隐蔽地域做饭,视战斗情况前送。二是利用拂晓、黄昏、夜幕的掩护,做饭送上前沿,中午则以干粮充饥,或抓紧利用战斗间隙做饭前送。三是在战况变化有可能起炊时,抓紧机会做饭。在做饭时,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防止暴露目标。如“化整为零”,以班排或小组分散起火,或由个人用罐头盒、饭盒做饭,尽量缩小目标,利用干柴烧饭或挖散烟灶以减少炊烟,等等。
阵地战阶段,战场环境好转,部队进行热食保障的机会比较多。防御战初期,坑道体系尚未形成,仍沿用运动战阶段热食保障的方法:选择尽量靠近前沿的敌炮死角和利于防空、便于送饭的隐蔽地点建立伙房,以连为单位起火,送饭小组利用敌炮击间隙,选择隐蔽路线组织前送。采用这种炊事方式,缩短了送饭距离,减少了伤亡,而且能较及时地保障热食供应。部队进入坑道后,根据坑道的大小,以班排为单位,在坑道口设立伙房,把炊事员分到班排,实行分散做饭或集体做菜分班做饭的办法。在坑道口分散做饭,志后注意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及时补充班排炊具。除原配发的连用炊具外,补充前沿部队每个军小铁锅300口,其他小型炊具利用包装皮自制。二是用木炭做饭,减少炊烟。木炭由二线部队烧制供给。另配发部分化学燃料在战斗激烈时使用。三是以连或营为单位组织人员到后方种菜、养猪、生豆芽、做豆腐,或由二线部队支援实物,供坑道部队调剂伙食。这种热食保障办法,既解决了饭菜保温和开饭及时的问题,又避免了送饭造成的伤亡,较好地解决了坑道部队热食保障的困难。在此期间,有些部队还采购了部分啤酒、汽水和水果、萝卜等副食品存放在坑道内,调剂了品种花样。到1953年,给养供应更为好转,部队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1953年春节,前线广大指战员自入朝以来第一次吃上了肉馅饺子。此后,前沿部队早餐基本上能吃上油条,喝上豆浆,每餐能保证两菜一汤,士气越来越高,作战越来越勇敢。(罗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