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南京明孝陵石刻遭遇搬迁之险
明孝陵下马坊石刻与宁杭公路之争,在反对声中停了下来。事犹未了,但它显然对政府的决策智慧是一个考量
本刊记者/韩福东(发自南京)
8月1日下午6时,南京宁杭公路卫岗路段。
“老宁杭公路二期改造工程”施工队的四五个工人,正在做掩埋排水管的最后工作——填平曾经被挖开的一条2米宽的深沟。工程指挥部的项目总经理江劲松告诉记者,掩埋排水管工作完成之后,下马坊段的施工就停了下来,“具体会停多久,也不好说。”
而距离这条被拓宽了25米的宁杭公路仅有一铁栅栏之隔,就是南京市著名的文物古迹明孝陵的起点下马坊。
在下马坊园内的草坪上,三五市民在进行黄昏时刻的锻炼,与尘土飞扬的公路相比,公园内的一切显得很休闲。
安祥的景象,正被一场纷纷攘攘的争论所困扰——按照宁杭公路二期改造工程的进展,10月1日这条公路将完成通车,整个工程分为东西两段,东段进展非常顺利,而西段因为牵涉到下马坊受到影响。5月12日,明孝陵的管理单位——中山陵园管理处向南京市文物局递交了一份《关于明孝陵下马坊三组石刻吊装施工方案的报告》,表示因宁杭公路工程需要,下马坊三组石刻需向北移位。现在施工队正在等待确切的消息。
整饬下马坊
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中山南麓,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虽然因历史战火,明孝陵地面建筑几乎全部被毁,但它依然是我国现存的几处建筑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下马坊是明孝陵的起点,由三组位于南京中山门外卫岗东侧巨型石刻——下马坊、神烈山碑和禁约碑组成。其中下马坊石刻为一间两柱冲天式的石牌坊,是明孝陵入口的标志性建筑。
下马坊宽4.94米,高7.85米,重约50吨,楹柱的断面呈抹角方形,两柱的前、后以及外侧有抱鼓石,柱端饰以云板、云罐,内侧则雕有梓框,并镶入大额坊,额坊上面横刻着楷书“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告示各级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以保持陵区的肃穆与尊崇。
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有令,车马过陵及守陵官员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这座石碑坊应当就是遵此令而建。
2000年8月,世界遗产理事会东亚区协调员克利尔博士来南京考察,在他的指导建议下,明孝陵开始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为保证“申遗”工作的顺利进行,南京市政府当年对明孝陵进行了百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整治。据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余金保介绍,仅仅下马坊周围的环境整治,就清理出上万吨的垃圾。整治前的下马坊就像北京解放初期的龙须沟,周围5000多平米的建筑杂乱无章,垃圾遍地,蚊蝇四起,与文物极不协调。他们用了一个月时间,使这里变成了绿草如茵的下马坊遗址公园。
今年7月3日,经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投票决定,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明孝陵的“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四大古都”中惟独南京没有世界遗产的空白。
谁为谁让道
“申遗”成功之后,南京市主管副市长许慧玲对媒体表示,南京明孝陵“申遗”的成功将是更高层次保护的开始,“申遗”工作艰难,申报成功后的保护更加艰难,南京市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必须兑现。
但南京市政府的承诺现在面临考验。因为按5月份中山陵管理处提交的报告,禁约碑和神烈山碑需从原址向北移60米,下马坊则需从现址向北移30米。
而这个迁移计划就发生在明孝陵“申遗”最后冲刺阶段——早在宁杭公路二期工程开始动工的4月之前,南京市政府和南京市玄武区建设局就多次来到明孝陵的管理单位——中山陵园管理处,磋商迁移下马坊三组石刻事宜。
5月,中山陵管理局向南京市文物局递交《关于明孝陵下马坊三组石刻吊装施工方案的报告》。随后,南京市文物局也向江苏省文化厅递交了迁移下马坊石刻的报告。
而与下马坊发生“冲突”的宁杭公路二期工程,是南京市政府的重点工程,整个工程从卫岗到下马坊全长1公里左右,总投资1亿多元。
“从缓解交通压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宁杭公路的拓宽已是势在必行。”南京市建委城建处处长郭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宁杭路沿线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人口在增加,南京市东郊有20万市民要经过这条路,而宁杭路明显不能满足需求。
二期工程计划将宁杭公路建成为双向四车道,预留八车道与沪宁高速公路相配套。
规划如何出台
据郭建的介绍,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像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的总体城市规划,必须上报国务院批复。1995年国务院就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作了批复,其中包括南京市网络建设中的“经五纬八”工程——即五条南北纵向和八条东西横向的公路。“经五纬八”工程中有一条东西横向的从汉中门大街到孝陵卫的公路——纬五路,而目前施工的二期工程就在“纬五路”上。
“国务院批复的南京城市整体规划中,定了‘纬五路’40到60米的道路宽度标准。”郭建说,二期工程就是对国务院这个批复的落实。
但南京市一位从事城市规划多年的专家,对此表示异议:国务院批复的是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里面所包含的都是带有方向性、策略性和整体性的原则,不可能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这位专家认为,二期工程具体的拓宽、改造方案应由当地政府决策。
南京市规划局有关人士此前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下马坊肯定在规划红线之外,但他不排除南京市建委根据工程要求在将来的施工中调整规划红线的可能。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季士家曾经在南京规划与建设委员会工作过,他从在规划局工作的朋友处得知,下马坊石刻组是在规划红线之内。
中国《新闻周刊》得到了5月份就已拟好的那份呈给南京市文物局的报告,报告中对迁移下马坊三组石刻的方案描述详尽:
1.首先用槽钢、工字钢对吊装件进行现场加固,根据吊装件的立体形状用钢材料进行包裹,框架式加固,用橡胶皮、木块垫实;2.在吊装工作程序中,工件加固要有足够的受力,能确保吊装件在水平运输过程中能保持完好性的情况下,用大型吊车进行吊装、平移、吊装就位等操作程序;3.如果禁约碑、神烈山碑虽经过加固,在吊车吊装过程中,对吊装件的完整性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采取平移法,用卷扬机穿绕滑轮组在钢轨和钢板上完成平移、就位等操作程序;4.下马坊为二间柱式石牌坊,高约8米,因其为框架式,所以采取立体式加固,用吊车进行解体再安装操作程序。
等待国务院的最后批准
记者在调查中还得知,中山陵园管理局有关人员曾对“下马坊石刻迁移”方案表示反对,并建议宁杭公路绕行,避开下马坊石刻。
“南京市政府的态度一开始就很明确,要等国务院的批准。国务院让动就动,不让动就不动。”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巨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南京是在按既定的程序办事,并没有先斩后奏。
巨涛还透露说,半个世纪前下马坊就由原址迁移到现宁杭公路路边,1980年6月才由南京市文管会及中山陵园管理处在现在的地方重新竖起石刻。事实上,下马坊现在的位置已不是原址。
可大多数文物专家仍坚持,下马坊即使不在原址,也不是说就可以随意移迁。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潘谷西接受记者采访称:“下马坊曾经迁移过并不意味着现在可以随意挪位。禁约碑和神烈山碑现所在位置即为原址,把它移动了,历史传承也就割断了。”
在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申报文本中,“遗产管理计划和目标说明”一节对建筑遗址保护、修复的计划作了说明,表示“孝陵建筑遗存的保护根据现状分为五类,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1)建筑完好、需改善环境,如下马坊、神道石像、陵宫外濠等……”
参与了明孝陵申报“世遗”工作的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刘叙杰说,如果下马坊迁移的计划在申遗成功之前就有的话,那么应该在“申遗”报告上说明。
“申遗”报告是国家文物局向“世遗”委员会提交的正式文本,具有一定的效力。
8月1日,国家文物局秘书处接到了江苏省文物局专程送来的、请示下马坊石刻可否迁移的报告。
“下马坊三组石刻迁移之事最后需要国家文物局整体协商之后,才能给出具体意见。”国家文物局文物处柴处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事实上,由于明孝陵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持单位,按照《文物保持法》的规定,国家文物局对此也没有最终决定权,迁移须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届时才会尘埃落定。
(南京记者薛林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京:文物保护的现代化难题
任何都市的传统和现代化之间,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无疑都存在着矛盾。如何在这两者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需要理性而科学的决策
本刊记者/韩福东(发自南京)
如果没有不同声音,南京市宁杭公路二期公路的实施,将有可能使下马坊三组石刻离开它现在的“安身之所”。可因为涉及“文物保护”这样一个敏感的命题,此项计划迅速引起了南京各界的关注——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谁给谁“让路”?
下马坊石刻组可能迁移的消息,让当地文物专家担心:一边在大力提倡保护,一边又因现实利益有可能破坏文物遗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赵中枢认为,城市交通、人和文物三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是:车给人让路,人给文物让路。
“十朝古都”的文物保护现状
问题显然不只是一条公路和三组石刻之间的矛盾。在拥有2400年历史的南京古城中,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体现得尤为明显。
南京号称“十朝古都”,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南京有558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有14处43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84处。
没有人否认南京市文物保护工作总体上取得很大成绩的事实。
“南京市对文物的保护总得来说还是不错的,但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上存在问题。”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刘叙杰说。
在南京的首个“世遗”项目——明孝陵所在的“翁仲路”一段,因其属交通要道,而成为对文物保护和陵区环境保护的最大不利因素。目前,专家们期待的解决结果是:将来,会有一条新的道路从明孝陵南部外围经过,以完全恢复帝陵神道原有的庄严、肃穆气氛。
永远的矛盾?
只要处理得好,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认为,“很多以城市建设名义造成的破坏,都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决策造成的。”
“我们现在讲矛盾讲得多了。事实上,保护文物和经济发展可以协调起来,不要片面讲矛盾,也不要把这种资源过度利用。”南京市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高海波也持同样观点。
高海波提倡对文物保护的科学态度,反对在建设的过程中漠视文物古迹的存在,随意拆除迁移,也反对“博物馆式的保护方法”——把文物原封不动的保护起来。“这种保护片面地强调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事实上,文物的价值有一部分体现在它的历史过程当中,但还有一部分是蕴含在它和现代生活发生直接关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不要割断了文物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
刚从德国归来的高海波,对于德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印象深刻。根据他的介绍,对于那些只剩一堵残墙的重要古建筑,德国人的做法是,将新建建筑物与这堵古墙接在一起。他说:“把那堵墙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里,当然很好,但能够保留多久呢?这是很难的,自然的损坏还是很厉害的,尤其是土木的建筑。而一旦结合在新建筑里,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城市规划遭遇科学决策
“传统和现代化之间、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在这两者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南京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贺云翱教授说。
针对宁杭公路二期工程现在的状态,贺云翱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下马坊石刻原地不动,拓宽工程继续。
按照贺云翱的设想,宁杭公路在下马坊一段保持现有的公路不变,另外再向下马坊石刻北面重开一段路,绕过下马坊后与宁杭公路会合,而下马坊石刻附近就变成一个街心遗址公园。
“这样既能保护文物,又可缓解交通,两全齐美。”贺云翱曾向中山陵管理局表达过这一设想,但没有得到答复,“他们既没有表示赞同,也没有表示反对。”
“为什么当初不考虑绕路,而要迁文物?这里面有个利益问题,如果下马坊石刻不迁,而让宁杭公路绕路的话,要多花很多钱。”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潘谷西说。
南京市建委城建处处长郭建否认了这个说法,他说:“主要是技术标准的问题,转弯的话,交通安全不能保证”。
但郭建的这个解释同样受到了质疑。南京市一位多年从事城市规划的专家认为,现在工程技术已经很发达,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难度和问题。
这位专家称,一项工程往往牵及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甚至公众心理等方方面面,因此,在某些道路交通的决策上,可以让更多的文物、文化专家以及市民参与进来。这位专家建议,对于重大敏感工程,政府可以采取听证会的形式,作为自己决策的一个参考。
他分析说:“决策过程很重要,一定要更适合现代社会,经得起评说,避免出现一些不必有的矛盾,这一点非常重要。充分听取专业人士和公众的意见,适当作出调整,这样的决策才能更合理和科学。”
(南京记者薛林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