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申遗"成儿戏 "世遗"成赚钱商标

2003年08月15日 09:5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打上世界文化遗产的标签就相当于拿到了“国际通行证”,可以迅速跻身于“国际旅游热点俱乐部”。在这种思想导引下,“世遗”成了“赚钱商标”

  本刊记者/李径宇

  都江堰连续使用了2258年,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历史上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完美典范。因为“水库风波”,近期它又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申遗”与儿戏

  在都江堰申报成为世界遗产的前一年,国家环保局专门召开了一个论证会。论证内容是,在都江堰上游建两个水库是否合理。会上,除四川方面带来的水利专家之外,其余绝大部分专家坚决反对这一决策。会议开了一半,四川方面的代表就中途退场了。

  被邀参加这次论证会的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对这个细节记忆犹新。谢凝高万分痛心:决策部门为什么就不能广泛听取意见呢?

  2003年4月28日,都江堰管理局就再建新坝曾邀请四川省水利、文物、建设、环保、规划、遗产管理等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到实地勘察并论证。会上,反对建坝的呼声依然很强烈,但是管理局仍坚持继续上马建设水库,并于6月5日再次组织专家论证,以求得支持。

  其后,在都江堰申报世界遗产的报告里,四川方并没有提及修建杨柳湖水库的事情。因为他们先前的意见被否决了。知情者称,当时,四川是要为都江堰申报双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但世遗委听说他们要修水库,就取消了它作为自然遗产的资格。

  四川水利部门要修的两个水库,一个叫做杨柳湖,一个叫做紫坪埔。前者离都江堰核心保护区仅有350米。

  令人遗憾的是,都江堰在成为世界遗产不久后,紫坪埔水库就开始破土动工了。而现在,四川水利部门以杨柳湖是紫坪埔的配套工程为由要求水库上马。

  专家说,杨柳湖水库的动工意味着都江堰真实性和完整性将被破坏,违背了世界遗产保护原则,由此造成的损失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据了解,杨柳湖水库由水利部、四川省水利厅、成都市分别投资1/3,收益各自分成30%,其余10%给岷江上游的阿坝州政府。知情人称,利益的分割使得对都江堰的破坏是致命的。

  6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文化官员埃德蒙·木卡拉就“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将再建新坝”一事,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建设部提出了询问。

  专家预言,这两个水库的建成之日就是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之时。

  世界遗产的三个“现代化”

  中国的“申遗”热潮发端于1990年代。

  当鲜为人知的平遥、丽江等古镇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成为新兴旅游目的地后,许多人方恍然知晓,原来打上世界文化遗产的标签就相当于拿到了“国际通行证”,可以迅速跻身于“国际旅游热点俱乐部”。

  在这种思想导引下,“申遗”成了申请“赚钱商标”。谢凝高认为,目前我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面临的两个通病是:错位开发和过量开发。这直接导致了世界遗产的“三化”——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

  事实上,从第一批世界遗产申报成功以来,各地的世界遗产大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三化”问题的困扰:湖南湘西的武陵源风景区,商业气息侵入核心区;泰山,为修索道,月观峰的“额头”被破坏了19000平方米,山上宾馆、商店林立,像一个乱哄哄的小县城;黄山,山顶兴建了很多星级宾馆,制造出大量的生活垃圾,为了供水,又修了20多个水库和蓄水池;周庄,0.4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上百家饭店。

  中国风景区80%左右都有上千年的开发历史,按现代生态文明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原则,不少名胜风景区早已“超标”开发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的错位、过量开发,导致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

  不久前,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刊文称“泰山将被世界遗产委员会除名”,该文称“中国14位知名学者联名,要求停止扩建泰山索道工程,他们对这种破坏景区的行为感到痛心疾首”。

  一个简单的数字能说明“三化”问题在中国的严重性:目前,全世界750多处世界遗产中,除澳大利亚热带森林不得不设一条索道外,其他国家还没有发现在遗产上建索道的。而在中国,这种现象太普遍,一些遗产风景区甚至架设了多条索道。

  遗产破坏与体制不畅

  为什么危害世界遗产的行为总是得不到约束,而且还成愈演愈烈之势?有专家指出:根源在管理体制的不畅。

  一位专家称,造成自然遗产景区破坏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部门割据,二为地方割据,地方政府对遗产的破坏是最根本的破坏。现在对世界遗产的管理可以说是“九龙治水水更急”。比如,旅游区的宾馆饭店,不是属于这个部、那个厅,就是某个局,显然是“官方”的行为造就了风景地的变脸。

  谢凝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998年9月,武陵源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批评后,当地部门只是拆除了老百姓建的一些小旅馆,而一些公家单位兴建的宾馆、饭店仍旧“我自岿然不动”。消息人士透露,国务院某部门在全国竟有80多个培训中心,都建在风景最佳处。

  立法问题也在困挠世界遗产的管理。目前,许多地方仍在用国家建设部1987年6月10日下达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有的地方政府干脆套用开发区的相关法规来管理和“开发”世界遗产。专门法规的缺位,加大了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随意性。因为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各地政府在考虑地方利益的同时,世界遗产的开发便愈发失控。

  要从根本上让世界遗产走出怪圈,谢凝高给出了六条路径:第一,为保护世界遗产专门立法;第二,中央设立类似“世界遗产管理局”这样的机构,直接负责各地遗产的管理;第三,成立专家委员会,参与保护世界遗产的科学决策;第四,立即整改各地对世界遗产的违规行为;第五,国家拨付相应的专项资金;第六,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培训。

  换个角度讲,都江堰和明孝陵事件的引发不失为一件幸事,它至少提醒了我们,世界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却又任重道远。

 
编辑:李淑国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