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韩士德(本报记者)
嘉 宾:刘玉升(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
姚建铭(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副院长)
■ 对话背景
从2000年开始试点至今,中国的垃圾分类已经走过了10年,但垃圾分类似乎仍是一个口号。怎样面对日益激增的垃圾数量?垃圾处理的问题究竟在哪儿?如何在垃圾处理中加入市场化元素?
投资集中于终端焚烧或填埋,缺少全程布局
主持人:从2000年开始试点至今,中国的垃圾分类已经走过了10年,但是收效甚微。您认为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刘玉升:虽然我们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开展了一个不短的时期,但是我们对于垃圾的属性、产生和发展认识非常模糊。这主要是我们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超常规,建设规划中对垃圾处理重视不够,重视了城镇规模、人口扩张,对于人口剧增带来的垃圾处理问题没有同步规划,没有将激增垃圾的处理问题提前预测并确定预案,导致垃圾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姚建铭:就我所熟悉的餐厨垃圾处理方面来讲,首先,餐厨废弃物来源复杂、成分复杂、污染来源复杂,餐厨废弃物作为一个大类尚未完全从垃圾中分类收集出来,其内部各组分的源头分类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复杂的组分是不符合饲料原料的要求的,其产品难以达到饲料标准,追求将餐厨废弃物纳入饲料原料范围的努力是片面的。其次,微生物转化的提法值得商榷。
主持人:垃圾处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刘玉升:一是政府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应该探索放开、多元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掌握指标、监管质量。投资也不均衡。目前的大投资主要在于终端的焚烧或填埋,而实际上垃圾处理投资应该从源头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利用、产业构建全程布局,科学地分配到垃圾处理的全过程上。二是结合国情实际的自主创新技术极其匮乏,某些方面甚至为零;新技术应用规模小。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产业化、企业化推进速度太慢,试点太少,经验不足。三是科普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应该让公众逐步知道垃圾从产生、收集、分类、运输、压缩、多元化处理的过程,在国外这样的活动已经很多。
姚建铭:一方面,同源性问题(动物食用同类动物)可能是一些重大传染性疾病暴发的根源。从生命科学的深度来探讨,同源性危害主要体现在致病微生物的生存压力大幅度降低,经过处理后的同源性原料,大部分的致病微生物被杀灭,但是顽固的微生物、阮病毒、甚至一些病毒的DNA、RNA片段都有可能利用同源性动物体内的相似环境死灰复燃,并继续在自然选择的法则下,朝着有利于病毒生存的方向发展,最终可能发展成灾难性的疾病。另一方面,过程污染较难控制。餐厨废弃物的来源并不神秘,但其点多面广,中间过程复杂,可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污染方式。这些问题在处理过程中不能全部解决,就会危害到饲喂动物的健康,并进而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所以,我们对于餐厨废弃物的处理,要坚决反对采用饲料化技术。
目前的分类方式和分类垃圾箱设置并不合理
主持人:现在多个城市推出垃圾分类试点,但记者走访发现,试点落实情况并不乐观。您认为该如何保证试点小区的“试点”不流于形式?
刘玉升:垃圾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问题,不是采用某一个技术或采取某一个措施就能够解决的。我认为真正获得实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特别重要的是垃圾问题并不是单纯政府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都应当承担应有的处理垃圾的责任。二是要强化垃圾资源产业化利用,通过资源产业化实现两端的拉力,促进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的力度,快速、积极开展垃圾资源的产业化模式构建,特别是湿垃圾(有机垃圾)的产业化利用,让公众知道分类是非常重要的,是基础性工作,分类后就可以为分类利用奠定基础。因为我们并没有做到终端的分类产业体系构建,所以公众认为即使前面分类清晰,最后还是混在一起,徒劳无益,丧失信心、丧失信任。
主持人:把垃圾按照体积大小分为“大、中、小料”来处理,您认为是否合理?
刘玉升:目前的分类方式和分类垃圾箱的设置都是不合理的。比如垃圾桶上面标注着“可回收”、“不可回收”、“其他垃圾”等字样,没有从直接的外观形态上加以界定,这种从性质上的分类一般公众很难一目了然。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简单分开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分类体系,由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利用等一系列环节共同构成,甚至一些环节还具有交错重叠的关系。垃圾分类应该将家庭作为垃圾分类的源头,简单的分为干、湿垃圾两种方式(湿垃圾就是有机垃圾,包括餐厨垃圾等;干垃圾就是干燥状态的有机垃圾之外的垃圾),垃圾箱可以标注干垃圾、湿垃圾、特种垃圾(电池、医疗废品等),由社区清洁员对干垃圾再次进行分类,然后才是分类压缩运输。
问题关键在于有机垃圾的分离与转化处理
主持人:对垃圾的处理与再利用,您有何建议?
刘玉升:我通过这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有这样一个体会,垃圾处理的关键问题在于有机垃圾的分离与转化处理,只要将有机垃圾(湿垃圾)与干垃圾分离开来,将有机垃圾处理好,干垃圾就好解决,我们祖祖辈辈就有垃圾回收利用的习惯,可以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之一,各归所途,得到充分利用。我们的垃圾处理之所以做不好,就是因为垃圾的混合,特别是有机垃圾的混入。混合垃圾之所以恶臭熏天、污水横流、蚊蝇孽生,就是有机垃圾(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败变质形成的,导致对其他垃圾的污染,有机垃圾是垃圾中的垃圾,只要把有机垃圾首先分离出来并进行产业化利用,其他垃圾将会保持干燥、洁净状态,比如矿泉水瓶、纸类等,那样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就一路通畅,我们捡破烂、捡垃圾、垃圾回收,其实就是捡的这一部分,一旦遭到有机垃圾的污染就没有人捡了。垃圾的填埋、焚烧也是因为有机垃圾没有得到分离并产业化利用,不能利用当然就只能填埋、焚烧了。
我认为,当前垃圾处理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投入,突破有机垃圾,包括餐厨垃圾的转化处理技术;强力推进垃圾资源产业化,在县级以上城市建立一批适宜具体情况的示范基地;鼓励单位、大专院校开展垃圾处理新技术,特别是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建立联合攻关的项目机制,对于源自于垃圾资源的环保产品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大科普宣传。此外,强制措施也是必要的,甚至应该像德国等国家一样,设置垃圾警察,就像查酒驾一样查不遵循垃圾分类管理者,该罚就罚。但是,仅仅依靠强制措施是行不通的,应该是强制、收费、提高自觉性并行的,不是哪一个单一措施可以解决问题的。
■ 延伸阅读
餐厨垃圾:变废为宝要进行系统设计
餐厨废弃物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一部分,富含脂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盐类等物质,一般又可筛分为固形物和液体两大部分。餐厨废弃物具有典型的“废物和资源”双重属性,将其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处理,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是个重大的变革。
餐厨废弃物的处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首要目标是实现无害化,不仅要实现餐厨废弃物本身的无害化,也要实现资源化产品的无害化。其次,尽可能实现资源化。餐厨废油脂的资源化利用历来受到重视。但餐厨废弃物成分不仅仅包含废油脂,其他的成分也应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合理利用。例如,固形物中的糖类可以进行初步分离,进行乙醇发酵,生产燃料乙醇;液体部分和发酵后的残液含高浓度的有机物,可以进行厌氧沼气发酵,生产沼气,沼液沼渣制成肥料等等。
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国外研究较早,日韩等国以饲料化为主要思路的处置方法,近年来被国内一些城市接受,并建立一些资源化处置工程,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做了较多的探索,但是由于对食品安全性的担忧,这种方法存在争议。受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国内餐厨废弃物的油脂含量较多,废油脂经过提取和精制,可以获得工业油脂和生物柴油等产品,也是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品中公认利润较高的部分。
因此,我们认为,餐厨废弃物处理需要全面的思考和综合的处置,不能仅仅利用其中利润较高的部分,在系统的设计下,实现餐厨废弃物完全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而不再产生二次污染,是当前餐厨废弃物处理的首要目标。(姚建铭)
■ 观点争锋
政府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应该探索放开、多元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掌握指标、监管质量。——刘玉升
我们对于餐厨废弃物的处理,要坚决反对采用饲料化技术。——姚建铭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