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装备:下一个“中国制造”?——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海洋石油装备:下一个“中国制造”?

2010年10月08日 17:28 来源:能源杂志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淘金者可能发财也可能破产,但是向淘金者出售牛仔裤和工具的人往往都会发财。”然而,对于为了自己“淘金”而生产“工具”的中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来说,故事也许没有这样简单。

  文|本刊记者 李毅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部的大堂里,硕大的悬挂屏幕中反复放映着关于深海石油勘探的各种宣传片。从拥有4000年前摩崖石刻的珠海高栏岛——如今这里已经是中海油的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到“实现深水装备的跨越式发展”的大标语,各种气势恢宏的海洋石油装备及分解说明图依次出现在屏幕上,令不少往来办事的人驻足观看。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日益枯竭,中国大大加强了对南海,尤其是深海水域的开发力度。然而,中国目前还不完全具备在水深500-2000米的海域进行油气勘探生产的技术和装备。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研发、设计水平固然不在“同一重量级”,即使在最为擅长的制造环节,与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制造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压力之下,“装备先行”成为了中国开发南海的必然选择。即将出炉的《“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装备制造作为“定海神针”。

  然而,这一单纯为开发南海油气资源而兴盛起来的行业源动力何在?中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究竟是在市场中因利而起、自然成长,还是被政府开发政策所催熟?举国体制会否使海洋石油装备产业成为下一个低端锁定的“中国制造”?

  后来居“下”

  “每一艘中国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只有24%的国产化率,中国企业只能得到全部利润的30%。”这些数据令人吃惊,但其实不足为奇:从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那一天起,几乎所有中国企业的切入点都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环节。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也没能避免后来居“下”的命运。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连琏教授将海洋工程装备(含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格局总结为八个字:欧美设计,亚洲制造——从欧美到亚洲,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也决定了该国在产业链的位置。

  处于最顶端的欧美企业,垄断了海工装备的设计和高端制造环节,他们拥有全球领先地位,创造了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欧美模式”。

  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占据了全球海洋石油装备市场的半壁江山,休斯顿是全球海洋工程及海洋石油开采技术的研发中心。美国麦克德莫特集团(McDermott)与法国德西尼布集团(Technip)是处于这一产业链顶峰的巨型企业,后者的分支机构及工作人员遍布5大洲48个国家。

  按中海油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的说法,海洋石油装备制造的第二梯队,是亚洲的韩国和新加坡。作为中低端制造业的主导者,两个国家有各自的不同侧重。

  有“低端制造中的高端制造者”之称的新加坡企业,承揽了众多欧美国家石油钻采平台制造以及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改装订单。

  而制造业起家的韩国,则以价格低廉、交货迅速、质量上乘等优势在手持订单数量上居全球领先地位。尤其在2007-2008年,韩国企业承接了全球近一半的海洋工程平台项目,创立了以大规模廉价制造为特点的“韩国模式”。

  天赋异禀的“挪威模式”和“巴西模式”也令国际同行们羡慕。作为历史悠久的海洋工程国家,它是最先进入这一领域的国家,拥有成熟的经验。而巴西也在不长的时间里构建起了发达的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产业。据了解,巴西目前作业中的深海钻井船已有46条,同时又订购了28条。与它相类似的还有同为资源大国的俄罗斯。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