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问题目前成为困扰世界许多国家的问题。不久前意大利发生的“垃圾危机”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为治理垃圾问题,近日,北京市法制办公布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并公开征集意见,明确指出北京将逐步实行垃圾计量收费,市民普遍关心的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也由此正式摆上台面。那么,“谁产生谁付费”是国际惯例吗?各国如何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费?又是如何鼓励民众减少垃圾产出量的?
美国各州、甚至是州下属的各个城市的垃圾收费政策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减少垃圾量已经是许多地方政府的目标。目前也有一些州已经实现了为鼓励人们少扔垃圾的垃圾计量收费。在美国,一般居住地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上门收垃圾,大多是一周一次。在比如艾奥瓦州、密苏里州和新泽西州、明尼苏达州等一些地方,垃圾必须用专门的垃圾袋装好,或是需要贴上专门的垃圾标签,才有人回收。而这些垃圾袋和垃圾标签都需要出钱购买,也就是说,扔一袋垃圾花的钱,肯定比扔两袋垃圾更少。借此来鼓励人们少扔垃圾。不过,政府也采取了种种办法鼓励人们重视垃圾问题,比如在明尼苏达州,如果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回收的工作,扔垃圾的费用就可以打折。
垃圾计量收费在美国并不普及,但垃圾分类在美国还是取到了广泛共识的。例如在我们居住的弗吉尼亚州,不管是住公寓还是别墅,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必须分开来扔。哪怕一只小小的塑料盒子上,也会画着可回收的标签。尽管目前看来没有什么强制措施,但大多数的人都非常自觉的把报纸、玻璃瓶和塑料放到专门的垃圾桶里。为了让人们享受到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一些地市政府的垃圾回收站专门利用生活垃圾制成营养土,供人们免费拿取,这些可是栽花种草的好原料。可以说,收费也好,分类也好,想办法给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才是美国垃圾收费和分类的最终目的。
美国的垃圾收费政策听起来好像挺繁琐,但是形成制度,培养了观念,执行起来就有条不紊。瑞士在保护环境,抑制垃圾产生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瑞士各州对于垃圾处理的规定不尽相同,记者所在的日内瓦州并没有对居民的生活垃圾收费,垃圾分类也并不是强制的,不过当地的居民大多都会自觉地将垃圾至少分为厨余、纸张和其他垃圾三类,放入居民楼楼下相对应的三个垃圾箱里。另外,每一片居民区还会设一个分类更细的可回收垃圾的回收点,像玻璃瓶、易拉罐、金属之类的就是扔在这里,而且不同颜色的玻璃瓶、不同成分的金属也都要分开回收。据我观察,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把垃圾分得这么细,但是重视垃圾回收的居民还是不少的,经常能看到有人把洗得干干净净的玻璃瓶扔进回收箱。这可能与当地长期的宣传教育是分不开的,据了解,瑞士的小学里就有环保课,教给孩子们怎样给垃圾分类,另外,我在这边也不止一次收到有关部门寄来的垃圾分类宣传册,其中还有一本挺好看的挂历,上面标出了在不同地区对不同类型垃圾的回收时间。
据统计,瑞士的垃圾回收率是非常高的,70%的废纸、95%的废玻璃、71%的塑料瓶和近90%的铝罐都得到了回收,废旧电池的回收率也达到了2/3,都处于欧洲领先地位。而他的厨余垃圾则会跟落叶之类的生态垃圾一起放在特殊的垃圾箱里进行堆肥,这种堆肥垃圾箱也是几乎每个住宅区都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处理生活垃圾虽然不收费,但是处理旧家具电器之类的大件是要收费的,需要叫专门的运输公司来将这些垃圾送到指定的地点,如果随意乱扔的话理论上是要处以罚款的。但是这项规定实施起来倒也没有那么严格,平时在街上还是能看到人们不要的家具或电器,不过大家还是会把这些东西很整齐地堆在一些特定的地点,既方便收垃圾的工作人员运走,也让其他有需要的人能捡回去继续使用。
看来瑞士居民真的是非常重视垃圾回收的,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确起了相当的作用。法国是如何进行垃圾收费和鼓励民众减少垃圾产出量的?
法国的生活垃圾收费是含在地产税里的,每年的税率会做出调整,那么居住面积越大税金就会越高。
法国制定的《环境污染法》中就规定,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回收和再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者,国家将给予各种经济补偿,加以鼓励,而对于在产品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造成污染的行为者,将使用经济手段,以减少污染。此外,1992年修订的《废弃物去除法》中还规定法国要征收废弃物填埋处理税。虽然生活垃圾填埋税不是向生活垃圾产生者直接收取,而是向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经营者收取,但这部分费用会直接转嫁给生活垃圾产生者身上的。
在减少垃圾出产量方面,法国2009年还专门定了一个垃圾处理的决定。每一个法国人,每年最多可产生生活垃圾360公斤,其中290公斤进行焚烧或填埋;在今后5年,实现将250公斤的生活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今后10年,要减少到200公斤。为实现这一目标,法国政府将致力于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的开发,同时降低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垃圾处理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各级城市政府管理者的难题。建立一套包括垃圾减量、填埋、焚烧和分类回收在内的合理有效的综合性处理体系已经势在必行。垃圾问题,涉及你我,希望我们都来为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出一份力。
(驻美国记者韩曙 驻瑞士记者付旭 驻法国记者吴辛欣)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