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发展技术要求低、进入门槛低的低速电动车作为突破口,也许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
选择发展技术要求低、进入门槛低的低速电动车作为突破口,也许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
“在中国,我们要做电动车市场的领导者。”11月6日,履新才一个多月的大众(中国)总裁兼CEO倪凯铭,掀开了大众的底牌。凭借技术优势,大众准备像其在传统汽车领域里的表现那样,再次搅动中国的电动车市场。
无独有偶,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世界电动车大会上,与会的厂家规模空前——从主机厂到零部件供应商,从基础设施提供者到开创新商业模式的汽车租赁公司,从行业协会到科研院所——偌大的深圳会展中心里,闪现着电动车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企业的身影。
会上对于电动车发展前景的激辩俨然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其中,“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实力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判断”、“中国电动车弯道超车战略的实现有多大的可能性,机遇与挑战何在”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正方:“弯道超车”最佳机会
中国之所以如此重视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起源于一个判断——在传统内燃机汽车领域,我们与世界水平差之甚远,但在电动车这个崭新领域,我们和世界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政策措施到位,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3年内,中国电动车保有量将达到全球第一,中国将成为“电动车王国”。
“由于不用发动机,纯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业唯一可能做‘世界老大’的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如是说。这个“做老大”的机会,就包括电动公交客车的研发制造。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为7500万辆,其中公交客车40万辆,一辆公交客车的寿命为8年,因此每年需要新增5万辆公交客车。一辆传统公交车的排放相当于一辆私人轿车的40倍,一辆出租车的排放超过一辆私人轿车6倍,因此推动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发展,将是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的重点。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最佳机会,电动汽车的发展备受关注。在燃料电池车、油电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三类电动汽车中,纯电动车节油率最高、污染最少、与国外技术水平差距最小,因此更符合我国缺少石油并且内燃机技术发展受限的国情。”陈清泉认为,依据现有的技术条件,我国完全有可能在美国、日本的发展模式之外另辟蹊径,直接从传统燃料汽车过渡到纯电动汽车,由此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的率先发展。
“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已经从研发的阶段进入了产业化、商业化的阶段。”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商品化已取得重大突破。毋庸置疑,做中国电动车老大正从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变为中国汽车工业努力争取的目标。相较于国外电动汽车的研发,中国电动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国家政策优势、企业战略优势及产业环境优势。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从汽油、混动到电动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由于没有产业负担,少走了很多弯路,这与传统汽车巨头长期沉陷在大排量MPV(多用途汽车)、轻卡的高额利润中不可自拔的状态相比较而言,无疑是一种优势;此外中国的体制至少对统一制定连接器、电源、充电设备的标准方面有很大帮助,效率也明显高于西方国家;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对自主品牌给予了高瞻远瞩的政策指导,这比西方国家近年来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税费、补贴的政策实施要早很多,力度也要大很多。因此,万钢认为,中国电动汽车的超速发展十分正常。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很有希望引领全球的产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基本跟上了世界发展的步伐。如果把握得当,中国或可改变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状况,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国家863计划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也认为,从技术和产业整体水平看,在传统汽车领域,虽然我们也在努力赶超,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相比较而言,在电动车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要小得多,因而有着更大的赶超空间,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反方: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然而,“目前中国的电动车与世界巨头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的话直截了当,他认为,在电动车领域,中国企业的技术、产品与欧美传统的汽车强国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同样持此观点的还有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电动车技术并不成熟,而且成本太高,现在距离电动车的大规模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甚至提出质疑,“电动车产业到底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弯道超车的机遇,还是另外一道鸿沟?”
首先,众所周知,电池、电控、电机(三电)是公认的电动车三大核心技术。但在这方面,中国与国外的差距仍然很大,例如投资晚、规模小、技术落后等。以锂离子电池为例,中国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大国,约占全球25%的市场份额,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实际上,国内很多核心技术和材料,例如隔膜、电解液用高纯度六氟磷酸锂等,尚未形成产业化能力,在某些重要性能指标例如能量密度、寿命、安全等方面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电池比能量(单位重量的能量)短期内大幅提升无望。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