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建成17座处理设施
“干净整洁,空气清新,说这是垃圾场,谁也不信啊。”这是北京市高安屯垃圾场周边社区居民应邀参加“垃圾文明一日游”惊讶之余发出的感慨。
作为首批向公众开放的13个“垃圾文明一日游”景点之一——高安屯垃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短短几个月内已经迎来千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志愿者和热心市民参观。园区中有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卫生填埋场等,每天可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填埋1000吨,处理餐厨垃圾400吨。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共建成17座垃圾处理设施,其中大中型垃圾转运站5座,垃圾综合处理厂1座,垃圾焚烧厂两座,垃圾卫生填埋场9座。另有5座垃圾处理设施在建,11座垃圾处理设施启动建设前期工作。特别是在焚烧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建成了顺义杨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高安屯生活垃圾焚烧厂已于2009年年底建成,2010年7月通过环境保护部验收;南宫生活垃圾焚烧厂正在开展项目初步设计工作。2010年10月,鲁家山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3000吨)奠基。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垃圾转运站7座,焚烧厂两座(其中一座在综合处理厂内),综合处理厂4座,填埋场15座。北京市垃圾处理能力从2005年的1.035万吨/日提高到1.668万吨/日,处理设施超负荷率明显降低,无害化处理率由2005年的81.2%(其中城区95.1%,郊区46.6%)提高到2009年的95.77%(其中城区100%,郊区87.36%),焚烧、生化、填埋比例由“十五”期间的2∶8∶90优化为10∶10∶80,循环经济园区雏形已经初步呈现。
多线管理措施实现节能减排效益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还大力推进垃圾处理设施节能减排工作,持续开展垃圾处理设施臭味治理工作,完成垃圾填埋场全密闭填埋工艺试点,首次提出全密闭作业理念,实现了对填埋场臭气的有效控制。同时,不断提高垃圾处理设施渗滤液处理系统改造,具备条件的填埋场均按照标准建设了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其中,北神树、阿苏卫、高安屯3座填埋场建成沼气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近4000千瓦,不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而且每年还可发电约2400万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五”末启动、2007年年底建成投入试运行的北京市垃圾粪便处理设施在线监控系统,具有集中排放监测、视频监控功能,以及大气环境监测、外排水质监测功能,可以实现对垃圾粪便处理中生产运行、环境保护和安全与应急3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
为将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全过程管理的核心工作,北京市开展了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大力推行绿色办公;开展了净菜上市试点,不断深化“限制过度包装”的措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餐饮、适量点餐、杜绝浪费,减少一次性餐具,规范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措施;在全市推进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并开展了垃圾分类系统建设的区域试点示范;积极推进餐厨、果蔬、园林垃圾分类处理,在餐饮街、度假村、果蔬批发市场、市属公园等地开展了餐厨、果蔬、园林垃圾资源化处理试点工作。
垃圾产生量负增长了
2010年,北京市启动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和“周四垃圾减量日”主题活动,带动全社会参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发挥行业协会、环保组织、城市志愿者、街道社区工作者的作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声势和氛围。一系列生活垃圾减量政策实施以及市民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意识不断增强,有效遏制了全市垃圾产生量上涨的势头。
2009年,北京市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远郊区县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明显下降,再生资源回收量逐年提高。2010年,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量同比增长8%,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1.74万吨,较2009年的1.83万吨下降4.9%,垃圾减量初见成效。 中国环境报讯记者 刘绍仁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