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李佐军: 央企进军新兴产业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1年02月22日 08:5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自从“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大国企纷纷宣布进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由此也引发了关于国企垄断新兴产业的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就谈道,国企不仅已经在部分传统产业形成垄断,当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垄断迹象也已经十分明显,大型央企尤其凶猛。大型央企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该有边界,应该主要把资源投放在民营企业不愿干、干不好而国家战略上又需要的一些行业上。

  中国证券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定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在这一领域必须有所作为,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国企不仅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还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凭借这些优势,您认为国企应该在哪些细分行业加快布局,而哪些产业应该回避?

  李佐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细分的行业非常多,不好一概而谈,但是国企尤其是央企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该有边界。国企应该主要在民营企业不愿意干、干不好但是国家又有需要的一些行业上进行投资,比如一些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像大型基础设施、大飞机项目等。而一些很容易挣钱的行业,国企应该少做,让给民营企业去做。

  中国证券报: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创新产业和业务也有着“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国企对这些行业即使看得上,其反应速度也往往不及民营企业,您认为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怎样的市场机会?

  李佐军: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下面都有很多细分的环节,技术层面有高有低,不同环节和领域都给企业提供了很多的机遇。但是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在体制安排上,要给所有企业提供公平的进入机会。大多数民营企业资金实力有限,技术积累也有待发展,要根据现有优势,集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某个细分领域打造自己的优势。或者,与大型央企在战略性产业上形成配套,在大项目上分工协作,背靠大树也好乘凉。

  中国证券报:不少传统产业对于民营企业都有着或高或低的进入门槛,而随着央企大手笔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会在某些行业形成新的垄断?

  李佐军:新的垄断,现在不是“是否会”的问题,而是已经在某些领域存在的事实。最近几年国进民退的现象其实很明显,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企也早早开始布局。企业大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好事,可以尽快实现中央提出的各项目标,但是需要考虑如何打破这种垄断。首先是政府在制度设计上,应该给所有公司公平待遇,落实“非公36条”即《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次,针对部分行业“玻璃门”的问题,将《反垄断法》落到实处。

  中国证券报: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面临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缺陷,但是其对市场的敏感、灵活机制,又使其能够在某些细分行业快速形成竞争力,政府可以在哪些方面营造更好的扶持机制?

  李佐军:除了上面提到的打破垄断的制度安排,考虑到民营企业当前资金实力、规模实力的现状,政府在财税、金融、土地等各个方面都应该给予扶持。这样,才能为民营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机遇,使各类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国证券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各方的努力,但是,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还不够顺畅,紧密结合的机制还没有形成,资源相互分割,在这个问题上您认为应该怎样加以改善?

  李佐军:结合不够顺畅的问题,其症结还是在于体制问题。首先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产学研三类机构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产学研三类机构都有各自的优势,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化机制,将各类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次,与产学研不同的是,政府应该为各方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具体操作层面,政府不宜过多介入,一些重大的共性技术可以做引导,一般性的技术应该交给产学研等机构去做。

  □本报记者 陈静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