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市26日一化工厂发生爆炸,造成大量氨气泄漏,多名工人受伤,现场正组织人员疏散。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人员对现场泄露的气体进行了测评,初步测定是氨气,没有毒性,但是气味比较刺鼻。
在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后,环境监测人员及时对现场进行监测,这种工作当然值得肯定。但简单得出“初步测定是氨气,没有毒性,但是气味比较刺鼻”这样的结论,只字不提氨气对人体的危害,让人感觉有愚弄公众之嫌。
无毒不等于无害,这是常识。比如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不但“无毒”,连刺激性气味也没有,可是对人体的伤害却是巨大的。根据相关资料,吸入低浓度的氨气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则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引起化学性肺炎及灼伤,甚至可能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造成死亡。可见,只强调氨气“没有毒性”是不负责任的。
从化学性质上讲,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毒性并不大,所以学校课本上多称氨气为“无毒”。但从生物学意义上说,吸入后能够对生物体造成伤害的气体就是有毒气体。比如在化学武器当中,腐蚀性气体就被归于“毒气”一类。在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氨气也是按“有毒气体”处理,在运输和贮存时都有明确标志,这一点环保局不会不知道。
其实氨气到底有没有毒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泄漏的氨气会不会对民众的身体造成伤害。环保局对化工厂泄漏后的环境进行测评,其目的应该是根据测评情况指导公众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制定合理的疏散和治疗方案,把民众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而不是把一切都往好处说,不让公众知道真实情况。环保部门拿出这样一个避重就轻的结论,让人怀疑它到底是在为谁说话。
□刘昌海(教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