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起,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开始了所谓“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对利比亚实施了大规模空袭行动,打击了诸多地面目标,明显突破了联合国决议的“禁飞”范畴。造成的人员伤亡之多,让世界震惊,也引起许多质疑和反弹。
阿拉伯国家联盟是联合国1973号决议的首倡者,空袭开始后,阿盟秘书长穆萨表示,西方在利比亚明显奉行“双重标准”,严重背离了联合国通过设立“禁飞区”保护平民的初衷。
西方国家搞“双重标准”由来已久。其根本原因是:西方“仁义道德”的价值理念是在其国家利益的框架内运行的。当然,价值理念也是一种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需要抢占的“道德制高点”。在许多情况下,抽象价值与许多实际国家利益发生抵触,这时,价值便不再“普世”,而是服从利益,灵活运用,以至出现许多“双重标准”的情况。
在这次北非、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中,西方的标准恐怕不是“双重”,而是“多重”了。因为当地的情况太复杂,西方的利益分布也太复杂。西方保谁、打谁、拉谁、妖魔化谁,都会有许多现实的考量,不会只依据抽象的“价值”和“标准”。人们不要忘记,在两伊战争时期,萨达姆在西方媒体上的形象,几乎是个抵抗“原教旨主义”的英雄。美国则依时依势向交战双方提供情报,让他们两败俱伤。人们也不要忘记,卡扎菲三年前还是法国总统的座上宾。
西方在中东的军事政治介入,大多和石油与战略位置有关。伊拉克挨打,是石油惹的祸;利比亚挨打,也是石油惹的祸。西方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呈现衰态,现在动不动就扔炸弹,出航母,整个一个“逆取”姿态,想干什么?想用炸弹保货币,或是用军力控制世界战略资源,由被动走向主动。这些都有待继续观察。
法国这次冲锋在前,什么原因?是历史上的北非殖民情结导致了舍我其谁的冲动?或是法国表态过早,错就索性错到底,或能翻盘?抑或是为了大选的需要?种种内幕尚未揭开,有待事后的披露。
美国这次“退居二线”,据说,这是美国内阁中意见分歧,是国防部长的现实主义与国务卿的理想主义的妥协结果。近日,美国一军方人士称,对利比亚军事打击的目的不是“改朝换代”,很耐人寻味。或许,美国想保留更多的政治选择。
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动荡,是国际大环境和内部政治经济形势和文化演变的结果。伊斯兰文明是世界上本体性的大文明之一。从长远角度看,阿拉伯世界的演进,只能是其本体文化的内生过程。对这一过程,西方国家最好铭记亨廷顿的告诫,不要有那么强的传教士冲动,不要有那么多炫兵耀武的霸权冲动。
(黄晴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