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多重危机倒逼山东菏泽水利转型

2011年03月28日 14:38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菏泽是传统引黄灌区。作为黄河入鲁第一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菏泽引黄压碱压沙,造就良田万顷。而随着调水调沙致黄河主河道刷深,黄河引水出现困难,加上兼顾上下游用水、引黄用水指标管制和全市工农业用水快速增长,多重危机倒逼下,菏泽水利加紧转型。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

  鄄城县水务局党委委员周学林告诉记者,鄄城须臾离不开黄河,然而引黄灌溉变得越来越难了。以境内苏泗庄引黄闸为例,前些年黄河流量在每秒100立方米时,出水流量可达40至50立方米。而今年河道流量在每秒300立方米时,引出流量仅每秒5立方米左右。

  菏泽市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刘荣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黄河引水困难,原因很多,首先是黄河小浪底蓄水较往年偏小,导致下泄流量小。其次是黄河调水调沙刷深河床,菏泽段河床平均刷深1.5米左右,出现工程引水困难。其三是个别引黄渠道淤积,影响输送。当然,还有兼顾上下游用水因素,黄河流经山东9个市,引黄灌溉和供水覆盖全省68个县,灌溉面积达2700万亩,同时担负青岛、天津等城市和胜利油田供水任务。另外还要考虑生态功能,保证黄河不断流。多个因素叠加,限定了菏泽的引黄指标。”

  他说,“菏泽是农业大市,加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都是高耗水行业,长远看,黄河水可用不可靠。”

  治水思路悄然转型

  “菏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43立方米,远低于全省的343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同时由于历史欠账多,近几年水利工程少,平原大型水库少,全市工程拦蓄雨洪能力仅为2.9亿立方米,远不及东部烟台、潍坊、淄博等市的一个水库。这种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使菏泽面临着发展危机。”菏泽市水利局局长郭保存如是说。

  他说,前不久遭遇200年一遇气象干旱,如果不是去年汛末利用现有河道工程,拦截2亿多立方米雨洪,同期降水偏多60%,小麦底墒好,以及去冬今春抢引3.6亿立方米黄河水补源、灌溉,菏泽今春浇头遍返青水的水源都成问题。

  记者了解到,菏泽市现在全市可用水资源量为21亿立方米,去年全社会用水20多亿立方米,略有结余。然而根据预测,2012年全市用水缺口达到6亿立方米,2015年缺口将骤增至30多亿立方米。而省水利厅下达年度用水指标为24.75亿立方米,一定五年不变。与此同时,省下达黄河引水指标9.31亿立方米,也是刚性指标。

  郭保存说,倒逼之下,黄河水和地表、地下水资源利用定位已趋明晰,即“引黄补源,冬蓄春用,丰蓄枯用,以井保丰”。

  按照以河补源、以井保丰的要求,尽可能扩大井灌区面积,这是菏泽解决黄河水可用不可靠的快捷对策之一。目前,全市耕地面积1100多万亩,已拥有机井13.1万眼,尚有近10万眼的开发潜力。

  对策之二是建设平原水库和河道拦蓄工程,实现库河联调。目前菏泽已有单县浮岗、曹县太行堤、开发区雷泽湖等4座平原水库和2个大型河道中水拦蓄工程。未来5年内,规划新上4座平原水库和3个拦蓄工程,总投资超过50亿元,新增蓄水能力5亿多立方米。

  对策之三是转变用水方式。郭保存算了这样一笔账:2010年全市用水量中农业占80%,如果全面推行节水灌溉措施,每年至少可节约10亿立方米,为二三产业发展腾出更大用水空间。再加上二三产业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不仅极其重要,而且能够大有作为。

  还要迈过几道坎

  未来5年间,要做到区域内水网配套,库河联调,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迈过多道坎。

  首先是减少政府部门涉水职能交叉。为理顺水利管理体制,改变“多龙治水”局面,市里下决心将原来建设、城管等部门涉水管理职能和人员整建制划归水务局。目前,菏泽城区的城市供排水、中水应用、污水处理已由一个部门管理。

  第二道难题是水利工程设施欠账多。菏泽市水利局的同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应对旱灾资金缺口已很大,全市急需治理的引水渠、骨干沟渠多达166条,泵站124座,机井1.45万眼,还需要投入2.4亿元。而按照市域水网建设规划构建区域水网以及城市水网,除国家加大投入外,融资需要大智慧。

  第三道坎当属打通从沟渠到地头的最后一公里。为此,菏泽连续3年组织实施夏、秋两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下更大的气力。

  当然,最需要过的坎是转变人的观念。过去一说节水灌溉,想到的是投巨资搞设施农业,然而记者日前在成武县天宫镇李小楼村见识了农民发明的土喷灌。一条百米长、直径10厘米左右塑料管道上均匀灼出两排针眼,水管一端密闭,另一头与水泵相连,V形水雾便均匀洒向干渴农田。55岁的刘庆华告诉记者,现在集市上已有工业制成品出售,去年百米百元,今年则涨到150元。他说,土喷灌好处多多,3小时浇一亩地,较大水漫灌节水1/3,浇过的地不板结、利于提升地温,不用值守。 本报记者 石奇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