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海水淡化 每吨成本再省一半

2011年03月30日 15:3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舟山六横岛,普陀可纳乐食品有限公司已经用上了六横水务公司供应的海水淡化水。董事长刘永智松了口气。

  当年,六横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落地的消息,给了当地企业很大的信心。“目前,一期2万吨,一部分已开始使用,还有一部分还在调试,4月份就可以出水了。”杭州水处理中心总工程师杨波说,二期也即将上马,这是目前国内膜法海水淡化项目中最大的一个。

  更大的意义在于,六横项目是水处理中心第一次大范围使用国产设备。此前,水处理中心膜法海水淡化装置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但在产业化方面还有大幅提升空间,因为当前装置中采用的部件、设备大部分都依赖进口,因为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海水淡化的产业化。

  近日,杭州水处理中心签下了第一个国际订单,接下印度尼西亚一个3000吨/小时海水处理项目。“上规模的国际订单还是第一次接到。”杭州水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项目技术和成本综合优势已经开始显现。

  打造全国最大

  海水淡化产业基地 

  上周,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产业基地——浙江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在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开工奠基。两年后,该基地将完成施工能力达70万吨/日的海水淡化及水处理成套生产线,运用到舟山各海岛的海水淡化工程上。

  基地以杭州水处理中心为依托,以海水淡化装备制造、膜组器生产为主业方向,按照“一个主体(基地总部)、两个联盟(产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模式组建,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发展,使产业联盟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使之成为我国产品种类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经营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产业基地。

  “我们原来也有个膜生产厂,厂房是租用的,之前以做项目为主,从膜的技术上来将,我们跟国际水平基本相当,六横项目给了市场很大信心。”杨波说,六横项目国产率已经占到75%,比之前全用进口配件成本降低至少30%。

  3月1日国务院批准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指出,“确立海水淡化作为沿海和海岛地区重要水资源的战略地位,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以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浙江大学为依托,组建国内领先水平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平台、产品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加强海水淡化国产化技术研发……”

  在《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中也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水淡化,要以打造杭州国家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基地为依托,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与设备业,推进蓝星膜工业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

  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

  中国化工集团依托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在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建设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并注册成立蓝星(杭州)膜工业有限公司。

  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一期占地15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年产160万平方米的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生产线,年产100万平方米的超滤膜生产线,以及年施工能力达70万吨/日的海水淡化及水处理成套生产线。项目建设期2年,总投资6.5亿元。

  一吨海水淡化成本

  再省一半

  10年前,淡化一吨海水的成本是10元,现在大约5元左右。基地建成后,成本还会更低。

  舟山目前90%以上的海水淡化项目都是杭州水处理中心承接的,但在当地,没有一家用水大户自己拥有海水淡化设备,之前,一旦碰上供水不足,企业只能到外地买水,成本高不说,还影响企业发展。

  据六横水务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六横海水淡化工程一期一天反渗透海水淡化处理能力为2.25万吨,三四天能淡化一座小二型水库的水。缺水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的进展将彻底解决,但很多海岛仍然处于缺水状态,“做海水淡化的基本都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根本承受不起,还是成本问题”。

  国产化是直接降低成本的一个途径,除了膜,水处理中心正在研究能量回收设备。“海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能量,如果浪费掉,就很可惜,设备国产化能降低一部分成本,但海水淡化成本仍然高,只能通过设备改进。”杨波说,这好比以前用白炽灯,后来有了节能灯,这是接下去打造产业基地后要做的工作。

  产业集群还有一个优势,据杨波介绍,比如尼日利亚的水处理项目,他们需要从不同厂家购买设备,然后组装,再运到国外去安装设备,做调试。如果配套企业都能在周边,那么可以大大减少运输、能源成本。

  “处理一吨海水的成本,从10元降到5元需要10年,5元再降一半更难了。”杨波说,现在水处理中心的竞争对手都是国际企业,为了占领中国市场,他们甚至不惜做亏本买卖。“必须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如果用心,5元成本再降一半的可能也是有的。”本报通讯员 蔡洁 本报记者 张妍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