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利比亚战事的深入,扎维耶、卜雷加、拉斯拉努夫这些石油重镇在交战双方间被攻过来,又抢回去。这似乎显示出,这些必争之地浓缩了利比亚这个神秘国家的精髓。在这场西方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行动中,“石油”是干预者绝少提及、但却是人们解释时局始终绕不开的一个词汇。无论是利比亚东部熊熊燃起的战火,还是班加西过渡政府迫不及待与卡塔尔签下的第一个合同,都飘散着挥之不去的石油味。《环球时报》赴利比亚特派记者日前走进利比亚数座石油重镇,试图揭开这个睡在石油上的国家的真实面貌,以及“黑金”带给利比亚人的种种自豪、不满和困惑。
在这里看到利比亚最富的一面
利比亚的油田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沙漠地区的苏尔特盆地地区,但石油重镇都沿着地中海沿岸狭长地带分布,主要是为了方便石油外运。20多天来,《环球时报》记者先后实地探访了利比亚6大石油生产与输送终端中的4个:图卜鲁格、祖韦提奈、卜雷加和拉斯拉努夫,另两个是位于东部的本杰瓦德和位于西部的扎维耶。
在这些石油重镇里,记者看到利比亚最富有的一面。在图卜鲁格,城市建设很有规划,居民区多是五六层的新建小楼,街道干净整洁,依海滨新建的马西拉五星级酒店设施远超过开罗的五星级酒店,每晚普通间的收费却只要130第纳尔,相当于人民币550元。在卜雷加,记者看到,这座城市分为3个部分,其中邻近石油终端的A区属于石油公司员工生活区,清一色两层小别墅,并且濒临地中海,据了解,这些房子是石油公司免费提供给工作人员的。
不过,离开了储油基地、炼油厂、港口以及为石油企业服务的医院、学校、生活区,这些城镇其他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比较落后,医院缺药、学校设施落后的情况普遍存在,风貌大致相当于中国西部的县城。石油企业中水平较低的技工和体力工作一般由当地人承担。而当地石油企业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很多把家安在班加西等东部大城市,甚至有些员工的家庭依然在六七百公里外的的黎波里、米苏拉塔等地,每周从班加西坐飞机回家探亲。
与东部这几个石油重镇相比,《环球时报》记者一年前走访的扎维耶,可以说是利比亚石油重镇中最现代、最漂亮的城市,这座坐落在的黎波里以西45公里的海边小城风景优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齐全,当地人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扎维耶炼油厂的日炼油能力可达12万桶,占整个利比亚日炼油能力的1/3。
20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前,利比亚今天的这些石油重镇都是小渔村。石油的发现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随着苏尔特湾沿岸多个渔村逐渐建设成为工业化城市,当地的居民也开始从事与石油和化工行业相关的工作。
在国家石油公司和外资石油公司工作的利比亚人一般可以拿到比其他行业员工更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据记者了解,利比亚法塔赫大学的毕业生进入政府机构或者国家电力公司工作,第一个月月薪为280第纳尔(约合人民币1450元),但如果进入石油公司工作,起薪将是前者的3-4倍。同时,这些石油公司还给员工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和海外培训机会。战前在图卜鲁格海湾石油公司上班的哈里发每月收入相当于人民币1.2万元左右,医疗和住房不需要自己掏钱,他还有一辆八成新的韩国现代轿车。他说,他这个生活水平在当地“比较有代表性”。地质工程师穆斯塔法是扎维耶国家石油公司的职员,他骄傲地告诉记者,在他父亲和他这一辈,有6个人在石油公司工作,在扎维耶一提起他的家庭,街坊邻居都会露出羡慕的眼光。他还对记者说:“在利比亚,年轻小伙子最愁的就是聘礼太贵,很多人三四十岁都结不起婚。但是只要告诉女方家小伙子是在石油公司上班,那女方家很少有拒绝的,甚至欠着聘礼都能同意结婚。”
利比亚2010年财政预算是280亿美元,财政收入的92%来自石油。石油带来的巨额财富对于这个人口仅有600万的国家来说是相当巨大的,但也存在分配不均。卡扎菲多次提议“按人头分配石油收入”,实际上却没有切实落实。首都附近的西部地区相对好些,因为基础设施投入大,老百姓机会也较多。政府对班加西等东部大城市近年来都没有太大投入。记者这次看到,班加西全城下水道系统损毁,居民们不得不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大海,青年人失业率也居高不下。另外,利比亚石油收入是先统一交给政府,再由政府按约定分给各地区的部落长老,但部落长老通常对实际石油收入存疑。这些都是此次利比亚内战首先从东部城市班加西开始的原因。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