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家民营企业担当领袖的黑龙江对俄电力合作联盟的成立,引出中俄经贸合作新模式
有关专家分析,此次抱团联盟顺应了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形势变化,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集聚资源,形成合力;二是联盟对外,减少环节;三是统一口径,避免竞争;四是共享资源,节约成本;五是团队运作,互利共赢。联盟的成立,暗含着推动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的使命与愿景。
日前,汇聚了43家中国电力设备制造、设计、施工、科研、贸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黑龙江对俄电力合作联盟在哈尔滨宣告成立,这被看作是提高中国电力企业国际化水平,扩大俄罗斯电力建设市场中国份额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这一组织旨在整合中国优势资源,深度开发俄罗斯电力工程市场,其成立被视为中俄电力合作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标志。
此次成立的黑龙江对俄电力合作联盟是一个以中国电力设备制造、设计、施工、科研和贸易企业为主体自发组织的,利用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桥头堡”和“枢纽带”的优势,以促进中俄电力建设合作和中国电力设备、中国电力建设“走出去”为目标的全国性联盟,由黑龙江省商务厅负责指导,是一个非营利性、开放性的战略合作联盟。
来自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研究机构三方的声音是:这个机构的成立,不仅会推动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也拓宽了中俄经贸的领域,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为中俄经贸深度合作开拓了新的思路。
电力合作:中俄经贸新空间
中俄两国电力领域合作由来已久。
早在1992年,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至中国黑河的中俄第一条跨国输电线路“布黑线”即建成投产;2005年,黑龙江省首次以一般贸易形式进口俄电,拉开中俄大规模电力合作序幕;2006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签订协议,确定了中俄电力合作的总体目标。
近年来,在中俄双方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以电力合作为重要内容的能源合作已成为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2010年9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电网发展方面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进一步为双方企业在该领域的务实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黑龙江省作为对俄沿边开放的桥头堡和对俄经贸合作第一大省,与俄相关企业开展电力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在以往合作中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黑龙江省重点电力企业成立“黑龙江对俄电力合作联盟”,建设专业化队伍,形成合力,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俄罗斯电力市场。
作为对俄购电口岸,2010年黑河口岸全年购进俄电10亿千瓦时以上,仅当年1月份就环比增长了5.66%。
专家说,中俄电力合作过去主要体现在中国进口俄电,此番对俄电力合作联盟旨在扩大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电力工程市场的投资和出口,采取投资与引进并举,实现互利双赢,符合中俄电力合作发展趋势。
据黑龙江省商务厅调研分析,到2020年,俄罗斯发电总量将占世界的7%以上,未来10年俄电力产业需要5500亿美元投资,包括大规模和复杂的电站、电厂、电网改扩建工程,长距离电缆和横跨11个时区的输电、配电网的建设和修复,以及核电站需求。俄罗斯电力工程市场对中国企业有巨大吸引力。
中俄合作黑龙江先行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掌握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在世界电网科技领域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黑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康翰卿介绍说,中国电力企业技术先进、成熟,在电站设备、电网设备工程领域具有建设周期短、造价低、质量好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组建对俄电力合作联盟,则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选择。
黑龙江省商务厅的调研分析显示:俄方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未来10年,俄电力产业需要5500亿美元投资。2020年俄罗斯发电总量将占世界的7%以上。这关系到大规模和复杂的电站、电厂、电网的改扩建工程,320万公里的电缆和横跨11个时区的输电、配电网的建设和修复,以及大量的核电站的需求。
以哈尔滨“三大动力”为主的黑龙江省火力和水力发电设备制造行业,具有工程承包的丰富经验和建设周期短、造价低、质量好的优势,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产能和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因而,结合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加快发展十大产业的宏伟目标,利用产业和对俄经贸合作优势,扩大与俄罗斯在电力工程领域内的合作,将成为中俄两国对外经贸合作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康翰卿评价说。
事实上,中国企业进军俄罗斯电力工程市场早有成功案例。
据黑龙江省天狼星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介绍,由天狼星公司联合国内的东北电力设计院、哈动股份及黑龙江火电三公司,已经共同取得了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第二电力批发市场发电二公司特洛伊斯克火电站两台660MW燃煤发电机组的全厂设备供货、设计及施工的EPC总承包任务。工程总投资22亿美元,计划于2011年7月份开始供货,2014年8月正式投产运行。
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以联合体的形式“走出去”,打开了中国电站技术和整体装备输出到俄罗斯的先河。完成这一合同,仅国内供货商就需要200多家。这也是中国发电成套设备第一次进入俄罗斯市场。
跨行业的抱团行动
空间大,前景好,是中俄电力合作的光明面,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国内的相关机构并没有获得理想的合作预期。
据了解,国内电力企业从5年前开始关注俄罗斯市场,每年都派出不少商务、技术代表团,但对俄电力合作收效不大。
黑龙江省商务厅一位负责人称,出现这种问题,实际是中国对俄罗斯经贸活动的一个典型弱点——从事高端国际商务和国际工程的经验还较少,与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不足外,更重要的则是对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认识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对俄罗斯的法律、技术规范体系、商务习惯、市场准入制度、语言等方面掌握不够深入、全面。
据介绍,欧美日等国家在俄罗斯开展大规模技术合作,均是以团队形式进入。“尤其是日本,商社为平台的国际贸易形势,已经为国内的对俄经贸提供了范本。”
但黑龙江省诸如天狼星那样的从事对俄合作的民企被看成了改变目前对俄经贸局面的生力军。地缘优势而存在的大量对俄研究机构,也成为黑龙江的优势。
2010年开始,黑龙江省商务厅酝酿组建黑龙江对俄电力合作联盟,此举被认为是“既可以克服多个企业单打独斗、内部消耗等弊端,又可以提升黑龙江对俄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因为高起点、高效率地开展电力项目合作,符合中俄双方共同的利益。
由于有政府的推动,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甚至是研究机构,都表现积极态度。以“三大动力”为核心的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有关负责人认为,进入到联盟体中,对企业深度开拓俄罗斯市场是一个有益尝试。
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等金融机构也作为成员参与到联盟体中,这个行为被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有关负责人解读为:“可以借助联盟提供的银企、银政互动平台,建立高效的银政企信息沟通渠道,增进互惠互信,提高服务效率,进而优化金融服务。对于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国内最佳贸易金融服务银行的比较优势,全力支持联盟成员企业,提升对俄经济技术合作的水平和档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银企双赢目标。”
牵头者天狼星
据了解,黑龙江对俄电力合作联盟成员包括黑龙江天狼星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哈尔滨营业部、浙江华厦投资有限公司等43家企业。根据规划,联盟成立后将保持与俄罗斯发电、电网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密切联系,掌握俄罗斯电力建设政策法律、转化技术标准、了解市场信息,以期全面有效地参与俄罗斯电力工程建设和设备供货,克服获取资质、转化标准、商务成本高昂等中国企业对俄电力设备出口和工程承包中的难题。
联盟的牵头和“窗口”单位是一家拥有100人的民营企业——黑龙江天狼星电站设备有限公司——被选举为联盟理事长单位。总经理陶然说,天狼星在俄机构,即是“联盟”成员的办事机构,企业将努力为联盟成员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服务和创造合作机会。
陶然认为,从目前看,黑龙江省企业开展对俄电力设备和工程合作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对俄电力合作联盟的诞生,将借助省政府搭建的政策、资金支持、金融服务等平台的支持,集合全省、全国设计、制造和建筑企业的优势,以拓展俄罗斯电站、电网工程市场为目标,以“联盟”为平台,以联合体为纽带,推动以电力工程总承包和成套设备出口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的跨越和延伸适应性战略调整。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天狼星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作为对俄电站建设合作的一个纽带与平台,还是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和壮大,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企业的认同,“否则,电力行业的产业链条如此庞杂,整合不力,联盟就会分崩离析。”
对俄贸易新模式
由黑龙江省商务厅组织推动的黑龙江对俄电力合作联盟的战略思想被定义为:“抱团走出去,赴俄求共赢”。黑龙江省商务厅有关人士指出,联盟以深度开拓俄罗斯电力工程领域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在智力、法律、资金等各方面为合作提供保证,推动黑龙江对俄经贸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选择。
为了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联盟将在俄罗斯设立办事处,在国内设立推进工作组。同时,政府部门还给予各项优惠政策、信贷资金等支持。
有关专家分析,此次抱团联盟顺应了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形势变化,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集聚资源,形成合力;二是联盟对外,减少环节;三是统一口径,避免竞争;四是共享资源,节约成本;五是团队运作,互利共赢。联盟的成立,暗含着推动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的使命与愿景。
据黑龙江省商务厅的调研分析显示:俄方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未来10年,俄电力产业需要5500亿美元投资。2020年俄罗斯发电总量将占世界的7%以上。这关系到大规模和复杂的电站、电厂、电网的改扩建工程,320万公里的电缆和横跨11个时区的输电、配电网的建设和修复以及大量的核电站的需求。
“抱团共赢”正成为对俄贸易新的模式。据康翰卿介绍,黑龙江对俄电力合作联盟的成立体现了中国对俄经贸合作在组织形式、推进方式上的转型,得到了商务、海关、外事等部门大力支持。他说,过去中国企业与俄罗斯合作,大多采取单打独斗,先拿下项目再回国寻求金融、技术等方面合作,“耗时、耗力”,联盟成立为企业提供金融、技术、法律、科研、施工等全方位支持,增强整体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避免企业之间恶性竞争。
可喜的是,“抱团”的理念已经得到国内企业的共识。就在黑龙江省酝酿成立对俄电力合作联盟之际,最具有市场敏感的浙江企业找上门来。此次联盟中,德力西、正泰等8家浙江电力设备行业领军企业要求整体加入,使得联盟不仅仅是黑龙江省的区域性行为。据介绍,此前,德力西等企业早有电力设备出口俄罗斯,并在莫斯科等地设立办事处、经销处,但市场让企业认识到,联盟这种形式,可以有更多机会参与俄罗斯电网电站改造工程,以工程承包为牵引,可以带动设备成规模出口,提高产品整体形象。
最具有联合意识的浙江人率先肯定了电力联盟的美好前景。本报记者刘洁见习记者尹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