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广东缺电335万千瓦 高耗能产业反弹是关键原因

2011年05月13日 07:4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全国“电荒”加剧 工信部昨发文限制高电耗产业

   夏季用电高峰期未至,国内电荒却已出现。不过与往年不同,今年的电荒出现在火电厂发电机组并未满负荷运作的背景下。业内人士表示,发电机组投产的下降和煤炭价格走高,都在深刻地影响着电力供应形势。专家称,受电荒影响,季度经济增长将放缓,出现全国性严重电荒风险小。

  针对夏季用电高峰将引发电力缺口进一步扩大,工信部昨日称,要坚决抑制高电耗产业过快增长,限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用电需求,把当前电力资源硬约束变为结构调整的动力。

  最近一个多月,国内多个省份出现停电现象,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已受影响。经济学家预计,电荒将令今后几个月内重工业增长步伐放缓并改变季度经济增长的走势,但出现全国性的严重电荒、导致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风险很小。

  “从4月份开始,停电就成家常便饭了,我们这条线路每天要停八九个小时的电。”湖南汨罗市居民方伟平介绍称。据汨罗市工业局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汨罗的供电量只相当于正常时候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停电,工业园区的工厂只能通过夜晚上班的方式来应对。而岳阳地区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企业通过加大有电时的生产强度来应对,但受停电影响,产量要减少10%左右。

  据了解,由于降雨量和水库来水明显偏少,发电能力严重受限,自4月份以来,华中地区湖南、江西、重庆等省市已相继采取限电、让电措施。国家电网华中公司预测,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网最大用电负荷12883万千瓦,同比增长15.9%,最大电力缺口822万千瓦。

  华东地区也开始出现电荒,浙江等省近期也开始拉闸限电,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均受影响。

  同样,“电荒”在广东也初现端倪,广东省经信委人士告诉记者,二季度广东电力缺口将可能超过335万千瓦,相关错峰措施已经启动。

  宏观影响

  季度经济增长将放缓

  “还没有到迎峰度夏的关键期,现在的用电形势总体还算平稳,但到夏天,我们将协调香港、西部省份加大供电的力度。”广东电力协调部门人士昨天告诉记者。

  “事实上,二季度以来,电力需求持续上升,广东电力缺口已超过300万千瓦。5、6月份,西电东送将进一步比计划减少,广东电力缺口将进一步增大。”电力部门有关人士说。

  不过瑞银汪涛表示,出现全国性严重电荒、导致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风险很小。今后几个月电力短缺和限电可能会使重工业增长步伐放缓并改变季度经济增长的走势。供给的限制可能会有利于行业内的大型上市公司,同时也可能会使中国增加柴油和燃料油的进口量。行业层面供给受限可能会使当地的大型企业受益并提高其产品价格。

  深度分析:

  高耗能产业

  反弹值得关注

  此次电力紧张的原因,与往年相比,更显得复杂和值得回味。广东一家大型发电上市公司人士向记者证实说,发电机组并没有满负荷运作,这和往年的“电荒”有所区别,“以前电荒时发电机组是满负荷运转的,这才是电荒,现在的电荒和煤炭供应格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表面看,经济发展迅速,需求持续上升,部分地区降水少,水电供应减少,导致电荒提前来临。然而,从深层次看,从去年开始的煤电矛盾纠缠,限价导致电煤供应紧缺,火力发电企业亏损,发电积极性不强,火力发电产业投资下降,导致了电荒的真正降临。

  瑞银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分析称,此次电荒是电价管制和煤价干预带来的问题。电力需求的强劲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011年一季度用电量急剧反弹。一季度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3%,主要受到工业用电的推动。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高能耗行业的大幅反弹,也是造成“电荒”的一个关键原因。

  2010年年底,受“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重工业增速大幅减缓,2010年12月重工业增速为13.7%,仅比轻工业增速略高0.7个百分点。而今年一季度,重工业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3月份重工业增速为15.8%,比轻工业增速高了2.8个百分点。2010年年底,政府强压高耗能企业,如今它们就如脱缰的野马,焉能不反弹。(记者方利平、徐海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