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罕见大旱引发了公众对三峡工程的持续关注。“三峡、抗旱”这组关键词连续多日位居国内各大网站新闻热搜词榜首。
近日,舆论焦点又开始从质疑“三峡工程诱发大旱”转移到“三峡工程抗旱能力”上来。三峡能否解长江中下游干旱之渴?记者为此从三峡大坝沿江而下对宜昌、荆州等地的旱情进行了调查,并采访了一些专家和相关人士。
6天补水12亿立方米
5月26日,三峡水库水位降至152米附近。按国家防总调度,自本月20日三峡水库增大下泄流量为中下游实施抗旱补水以来,水库水位6天内从154米连续下降了2米。
“三峡水库在此区间原有存水约12亿立方米,现已全部释放大坝下游,用于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以缓解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抗旱紧张和沿江城乡供水、灌溉引水压力。”三峡水库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按此计算,目前三峡抗旱补水力度为每天2亿立方米左右。
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水文监测数据显示,连日来,三峡大坝下游湖北宜昌、湖北沙市、湖南城陵矶、江西九江、江西湖口等观测站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调节库容即将耗尽
面对长江中下游大旱,三峡水库5月7日启动了今年首次紧急抗旱调度,之后连续多次提高日均下泄流量,从7日的约7000立方米每秒逐步提高到了26日的约1.1万立方米每秒。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介绍说,抗旱功能是三峡水利枢纽新增的一个功能。他说:“三峡工程设计时只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功能。补水功能是考虑到下游两岸的居民和生产用水,但现在看来还要满足抗旱用水。这部分水量需求比较大。”
按原先设计,三峡水库可在长江汛末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并在长江枯水期时为大坝下游地区持续补水,尽可能保障长江中下游航运和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当水位在次年汛前降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附近时,水库转入防汛阶段,并利用145米至175米之间的221多亿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发挥防洪功能。
“今年长江中下游发生大旱以来,湖北、江西和湖南等地的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纷纷要求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但是和防汛一样,长江流域的抗旱也要一盘棋,三峡水库只能够听从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的统筹调度,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郑守仁介绍了三峡水库实施应急抗旱调度的流程。
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运行处处长王海说,借助这221亿多立方米的调节库容,三峡水库可以实现补水和抗旱功能。但目前三峡水库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了约4/5,剩余的1/5库容也即将在6月10日前消耗完毕。
据介绍,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而中下游地区又没有大范围强降雨的话,到时三峡水库将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
水库不能各自为政
在郑守仁看来,保障三峡水库蓄水175米是最大限度发挥三峡水库抗旱功能的首要条件。他说:“三峡水库是逆调节水库,只有在枯水期前蓄满水,才能在干旱时实施好抗旱调度。”
郑守仁指出,长江流域上游多座水库不能各自为政,要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考虑社会效益。只有实现多座水库统一调度,才能实现联合运用,发挥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据新华社武汉5月26日电 新华社记者 刘紫凌 冯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