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国内光伏龙头企业无锡尚德电力宣布,已终止与美国多晶硅及硅片巨头MEMC(美商休电子材料公司)早年签订的10年采购合同,公司将因此而放弃一笔5300万美元的预付账款,并在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间分期等额向MEMC支付另外的6700万美元,同时,尚德将冲销一笔2006年发行、总计约9200万美元的未摊销认股权证。因此,尚德预计2011年第二季度将计入总计2.12亿美元的相关费用,其中6700万美元为现金支出。
业内人士指出,尚德此举主要是因为已无法继续承受采购合同拟定的硅片原材料价格,也是为了建立自己的硅片原材料供应渠道。
难以承受的“成本之痛”
此次终止合约的损失不可谓不大,而尚德方面认为很值得做出这个选择。“公司不会为亏钱而做这个事情。”尚德电力媒体公关部经理张建敏对本报记者表示。有消息称,终止采购合同后,尚德将不再需要按合约在2011—2016年间购买大约4.6GW的硅片,据业内估算,这将为尚德电力省下大约4亿美元的成本支出。
两害相侵取其轻。为节省未来五年4亿美元的成本,尚德当然不惜付出2亿美元代价。
据悉,为了确保自身的硅片供应,尚德电力此前与MEMC曾签订了2006年—2016年的硅片供应协议。按这个长达十年的供应协议,尚德电力在2006年到2008年硅片供应紧张时,可以用比市场价格低一半的价格,即 40美元/片的价格从MEMC采购到充足的硅片,确实受益颇多。
然而,多晶硅料价格目前已由历史高位的500美元/公斤下降到50美元/公斤,硅片价格也由历史高位的80美元/片下降到不到2.4美元/片。“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而且将持续价格下行的趋势。”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分析说,此种情况下,尚德电力如果继续履行此前的合同,显然会吃大亏。因此,尚德电力决定提前终止合作,并向MEMC支付违约金。
向上游进军
施正荣自2001年创办尚德以来,一直专注于做好下游电池片和电池组件,并在提高其光电转换率上做文章。经过多年努力,尚德在电池片和组件的光电转换率方面确实做到了全球顶尖水平,但其去年的综合毛利率仅为17.4%,这一数字远低于已构建垂直产业链且同在美国上市的另外两家中国光伏企业。(去年英利与天合光能的毛利润分别为33%和31.5%)。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秘书长孟宪淦指出,这促使尚德开始对经营管理工作进行调整,积极向硅片等产业链上游拓展。“这是尚德的明智之举。”孟宪淦对本报记者表示,因为这行有个行话叫“占硅为王”,说的就是在产业链上务必要控制上游。
事实上,尚德在向产业链上游拓展方面已有所作为,因此提前取消这次合作,可谓“有备而来”。
今年3月,尚德电力以1.3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硅片制造企业荣德新能源,这一并购也宣告尚德电力向上游硅片原材料领域延伸取得进展。
据记者了解,荣德新能源成立于2010年底,其前身为辉煌硅能源(也是尚德电力的硅片供应商)。按照尚德的规划,荣德新能源计划总投资10亿美元,在今年将切片产能由去年的450兆瓦做到1G W以上。张建敏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预计尚德今年电池组件出货量将达到2.2GW,荣德新能源的自产硅片将满足尚德生产电池组件一半的需求。也许正因为此,施正荣曾乐观表示,即使与MEMC“分手”,也不会对公司生产带来什么影响。
垂直产业链渐成行业趋势
在李胜茂看来,与美国MEMC分手后,尚德将不能再从MEMC购买高质量硅片,但还可以利用价格较低的机会从国内市场大量采购硅片。“然而,这对于像尚德这样强调产品技术质量的企业而言,将难以保证其生产出像原来那样高品质的电池片和电池组件。”李胜茂对本报记者表示,因此尚德面对着加快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建设步伐的压力,特别是要加快荣德新能源硅片的扩产步伐,以保证稳定足够的上游高质量硅片供应。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多晶硅价格及其中下游光伏产品大幅下调的情况下,国内光伏企业也应该仿效尚德电力的做法,着力于建设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孟宪淦指出,建设垂直产业链不一定都像英利、赛维LDK那样,由一家企业从上游硅料一直做到下游组件,也可以通过组建企业联合体的方式来实现。“像保利协鑫,现在已经不只是卖硅料,还开始卖硅片,然后在园区吸引一些电池企业入驻,这样便不一定自己从头做到尾,而是可以以上游产业链为线索,将下游产业链进行联合。”孟宪淦表示,这一方式的好处是风险比较小,不用投入很多便可形成完整产业链。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其最终目的一样的,就是形成一个集中度越来越高的生产体,从而增强抗风险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竞争力。”孟宪淦对本报记者表示。
李胜茂则认为,对大企业而言,先要做垂直一体化建设,然后还要从中选择一个重要板块作为主攻方向。“不应将英利模式和尚德模式区别开来,而要把这两种模式融合到一起:在像英利那样实现全产业链的基础上,又要像尚德那样专长于完整产业链中的某一两个环节。”李胜茂说。
“对于小企业而言,可能没有资金和实力去做全产业链,不过可以采用股份合作、交叉持股的方式,如做硅片、硅料、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的几个企业可以联合起来,注册一个新公司,以固定资产入股。”李胜茂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这种打造全产业链的方式也可大大提高企业对产品成本和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中国能源报》记者 李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