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上旬一连几天,河南郑州笼罩在烟雾之中,不仅造成空气轻度污染,而且导致航班延误、高速公路封闭等交通问题。
此景并不新鲜,去年的同一时期,郑州也曾被烟雾所困。这几年,每到秋收时节,全国许多地方的县、乡、村干部都要全力以赴抓秸秆禁烧。但“禁烧令”总是难以真正执行,今秋以来田间冒烟的并不是个别地方。
地方政府全力抓禁烧,却没有一套治本之策
焚烧秸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还没有摸索出一套治本的方法,地方政府每到夏收和秋收的时候也很头痛,经常吃力不讨好。
看着乡里90%的土地已经翻耕,再有5天就可以实现全乡小麦播种完毕,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张桥乡乡长耿志伟松了一口气:“今年秋收全乡没有发现一起焚烧秸秆的现象,我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前两年可不是这样。”耿志伟介绍,焚烧秸秆现象愈演愈烈,各级政府成立了临时的“禁烧办”,主要负责辖区内的禁烧工作,但由于“禁烧办”都是临时抽调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也缺乏,往往“摁下葫芦浮起瓢”,堵住一个着火点又冒出另一个,工作人员整天在田间地头巡逻,还是难以禁止。
今年为啥能“禁烧”?耿志伟说,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后,他们成立了由乡主要领导参加的禁烧领导小组,抽调40人驻村督促、指导、宣传禁烧工作,工作不完不回家。另外,村里也成立巡逻队,随时监控田间地头的动向。此外,他们还制定了惩罚措施,如果发现某村有烧火现象,对村里处1000元罚款。对点火村民处200元—3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警方采取拘留措施。
农民也有苦衷:秸秆派不上用场,劳力又紧张,所以才就地焚烧
柘城县洪恩乡白桥村村民张建文说,他是为数不多的在家务农的农民,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只有一部分人在夏收和秋收的时候回家。由于人少了,养羊、牛等牲畜的农户也少了,秸秆派不上用场了。而且,农户也都用液化气或煤了,很少烧柴火。
把秸秆运回家,既无用处,又费工费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烧。这是烧秸秆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一位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针对此事在网上发表评论说,禁烧工作不力,固然需要追究责任,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让秸秆能为农民创造效益。大禹治水给我们的启示是:疏胜于堵。其实,秸秆可以利用的途径很多,可以造纸,可以造人工板,可以生产乙醇,只要通过经济杠杆调动农民积极性,秸秆到时候就会成为宝贝。
关键是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农民回收和利用秸秆
针对秸秆焚烧“有禁不止”的现象,河南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
省政府对秸秆禁烧工作不力造成不好影响的省辖市、县进行通报批评。河南省秸秆焚烧问题相对突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信阳、驻马店、漯河、周口、鹤壁、新乡等市,其中信阳、驻马店、漯河和周口四市,火点均在10个以上。郑州、南阳、洛阳等市秸秆禁烧工作做得较好。
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介绍,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多次进行安排部署,但入秋以来,仍有部分地方工作措施不力,导致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省政府要求各地和各部门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动机制,确保机场周围、高速公路沿线、铁路重要干线和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督促检查,对焚烧秸秆行为及时处理。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张大卫说,秸秆禁烧,既要认真堵,也要注重疏。河南将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群众科学有效地利用秸秆资源,切实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饲料堆肥、食用菌开发沼气利用等工作。
农民张建文提出建议:杜绝焚烧,最好是有地方收购秸秆。“老百姓如果觉得收购价合理,卖秸秆划算,谁没事烧钱玩呢?”本报记者 曹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