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何必对“PM2.5”讳莫如深

2011年11月18日 14:01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1月14日,江苏省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南京气象”在其气象预报中出现了“PM2.5细微颗粒物浓度”数值,该条微博仅存留了数个小时,即以“误发”为由被删除。16日,南京气象台负责人表示,他们对PM2.5的浓度数据没有发布权,已对此事追究了相关责任。(11月17日《齐鲁晚报》)

  在这条新闻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南京气象局官方微博发布了“PM2.5细微颗粒物浓度”数值后,引来了网友强烈的关注,有不少网友甚至评价其“意义非凡”。然而,发布信息几个小时后,出现了极其滑稽的一幕:南京气象部门删除了这条微博,说他们没有发布权。当记者找到南京环保部门时,他们又建议去咨询气象部门。一个本来关系民生的环境监测,却在双方脚法并不好的传接球中,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实在引人深思。

  在公众越发开始注重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背景下,PM2.5值作为衡量空气中残留物颗粒大小的重要检测值从幕后走到了前台。笔者以为,这是官方的一种负责任的举动,是体现为人民服务价值的最佳途径。所以,尽管环保部门称,有关PM2.5值的监测依然存在很多困难,但他们在环境监测上所作出的努力,依然赢得了公众的期许。可是,在这种积极的氛围里,南京气象和环保部门的行为似乎很不协调。

  也许,他们怕承担责任,毕竟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率先公布相当于当出头鸟,很容易被枪打,而且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很容易引起一种集体性的情绪。但是,作为纳税人供养的社会职能部门,不应该做老好人或者和事老。民众期望他们用一系列的作为对纳税人负责,这种作为既包括报喜,也包括报忧。

  很多时候,相关部门越是试图掩盖,越容易引发公众的猜想,而有些部门又习惯于一副“爱咋咋地”的做派,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因为沟通或者理解的问题,一些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公众因为怀疑“有关部门”履行责任的能力而产生一些带着情绪的认识,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与权威性频繁受到撞击。这就是为什么公众宁愿相信一些道听途说,也不愿意相信官方的权威信息的根源所在了。在公众理性认知的背景下,还将PM2.5数据当成“秘密”,不仅有些掩耳盗铃意味,更多是一种对事实、对公众都不负责的态度,此情状可以休矣!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