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德班12月3日电(记者 俞岚)正在此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第一周谈判进入尾声,德班国际会议中心里“吵声依旧”。两大阵营之间还在互相指责推诿,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分化加剧,小岛国发出了“大声音”。
小岛国联盟和最不发达国家群体这两天分别提交决议草案,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设定了激进的时间表,受到与会者高度关注。
两份提案的核心主张是,在明年卡塔尔气候峰会上要在《京都议定书》之外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这意味着不仅美国等未受《京都议定书》约束的发达国家要做出减排承诺,一些新兴排放大国也要承担绝对量化减排指标。
这一立场与中国、印度、巴西等同处发展中国家集团的主要新兴经济体发生冲突。新兴经济体坚持应对气候变化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让他们做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减排承诺才是德班会议的当务之急。
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苏伟说,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绝对量化减排指标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精神。
这些新兴经济体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强调,目前他们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任务艰巨,排放量应有合理增加。占全球人口20%的发达国家排放了全球80%左右的温室气体,在人均碳排放量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显著。
但在气候变化面前最为脆弱的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显然已经等不及了。他们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危及生存,呼吁尽快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并加以落实。在德班峰会上,小岛屿国家反复宣称,如果不加快行动,任由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他们将遭受“灭顶之灾”。
翻看两份提案,较之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为全球共同减排设定了更为详细的“路线图”。
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李雁分析指出,最不发达国家的提案要求所有国家都应该“基于科学和气候紧迫性”采取减排行动、设置长期目标,强调要将升温目标控制在1.5℃,全球排放量在2015年“封顶”。
提案还提出,要求设置可更新调整的机制,以反映外部环境与各国行动能力的不断改变。李雁认为,“这是为这个法律协议的长期发展埋下伏笔”。
发展中国家“小内讧”之余,与发达国家在如何承担历史责任,谁为气候变化“买单”等大问题上的拉锯战还在进行中。
李雁说,目前的核心任务是如何寻找一个“中间地带”来达成妥协。本周末,各国部长们将陆续抵达德班,“我们希望代表们能摆脱互相推诿的恶性循环,抓紧时间寻找共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