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今年入秋以来全国大范围的灰霾天气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这一原本陌生的名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那么,环境污染的PM值是什么? PM2.5又代表什么?为何要将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这一标准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记者请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PM2.5约为一根发丝的1/20粗细
PM 是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的英文缩写,又称尘,指大气中的固体或颗粒状物质。据专家解释,颗粒物按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来分主要可分成总悬浮颗粒 (TSP)、 PM10、 PM2.5三类。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 PM2.5粒径小,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1/20。
虽然 PM2.5只是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的组成成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PM2.5不仅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还能负载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入血液,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PM2.5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在我国,通常把PM2.5称为“细粒子”。
专家表示,在环境影响方面,叫做“小粒子大问题”。据介绍,作为衡量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从 1996年起,PM10就被纳入我国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在今年11月16日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明确了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将PM2.5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一阶段目标值相同。专家分析,之所以这么关注细颗粒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健康方面的影响。一般直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却会顺利通过下呼吸道,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进入肺泡之中,并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到人体血管。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的研究都证实这种细颗粒,即PM2.5跟人体健康的影响之间效应非常明显。
第二,因为它非常小,因此它对光的消解作用更明显,所以PM2.5也是造成现在能见度退化的非常重要的污染物。
正因为PM2.5与人体健康和能见度密切相关,于是被纳入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