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被瘦身”调查(2)
更让专家和当地居民担心的是,过大的开发强度和面积将会加剧这一区域的沙化程度。据杨维康调查,这些新建的露天煤矿几乎都分布在原先保护区的荒漠、半荒漠之中,且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开发过程中被剥离的地层和被车辆碾压过的地表,都已经成不毛之地,极易形成流动沙丘,成为威胁新疆乃至我国北部地区的沙尘源。
生态代价无法评估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新疆办事处副主任周海魂说,“开发准东煤田,付出的生态代价之高,将无法评估!”周海魂曾长期在自治区发改委负责组织能源建设项目评审工作,据他透露,几年前自治区规划准东地区煤电煤化工产业时,不少专家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最终只能是“科学服从于大局”。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处处长武新说,新疆境内的自然保护区建立较早,在建设之初,由于缺乏对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的前瞻性,普遍存在着保护区面积划定过大的问题,这是造成当前保护与开发“角力”的主要原因。武新同时表示,先污染、破坏环境,再治理,这是中外经济发展史上的客观规律,肯定是绕不过去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尽量把这个过程缩短。
国内多个自然保护区“被瘦身”
事实上,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困境并非个案,近年来,为了给开发项目让路,我国自然保护区被迫调整边界和功能的事件越来越多,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为了开发罗布泊钾盐资源,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多次“被瘦身”。
早在一年多前,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发布的2010年度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指出,“中国自然保护区正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一些过去在被遗忘角落守着寂寞的自然保护区,如今被推上了经济开发的风口浪尖,正在从自然化、生态化向经济化、产业化、商业化和人工化迅速转变,这种趋势很危险。”
据自然之友调查统计,中国现有自然保护区2500多个,占国土面积15%左右,但进一步看,其中三江源和羌塘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占了近一半的面积,如此有限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却因一次次的开发导致的调整而被逐步蚕食。
自然之友负责人张伯驹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境况还好,而省级以下保护区的命运就不容乐观了,各地职能部门、甚至立法部门往往都扛不住地方政府开发冲动的压力,在保护区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愿望”出现矛盾的时候,最终“牺牲”的总是保护区!
针对新疆多次调整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张伯驹表示,对于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来说,为开发资源随意调减保护区面积的做法,很可能再次产生“示坏”效应,如此一来,其它省区很可能会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