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农田年节水4亿立方米 粮食产量5年翻一番(2)
旱情施压 向节水增效转型
近几年,大庆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增长。而在此前,水资源缺乏一度是限制农业发展的瓶颈。
大庆市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属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境内无江无河,年平均降水量440毫米,蒸发量1600毫米以上,气候特点“十年十春旱”、“十年五伏旱”。
大庆市现有耕地1080万亩,其中旱田974万亩,水田106万亩。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2.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0.0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90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属干旱缺水型城市。
农业发展的主要症结在于旱,根本出路在于水。要实现农业大发展,必须走高效节水的路子,向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前进,建设“水安、水足、水优、水活”的大水利。
据了解,通过水源工程的新建和改造,大庆市旱田坐水种覆盖面积由2001年以前的200万亩提高到旱田基本覆盖。从漫灌到喷灌再到滴灌,大庆市不断增加旱涝保收田的面积,农田灌溉逐渐向高效节水模式转变。其中,玉米膜下滴灌在农业生产遇到干旱、低温等自然灾害时,增产增效尤其明显,大庆因此被水利部确定为东北四省区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
据大同区林源镇副镇长张振东介绍,当地年降雨量平均在380毫米左右,土壤为沙质土,蓄水性不强,地表温度高,蒸发量较大。2008年,该镇率先在全市发展地埋式滴灌,经实践,滴灌不但解决旱的问题,还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节水灌溉 合理管控水资源
2001年以前,全市抗旱水源仅依靠农田机电井,总井数在7000眼左右。2005年以前,大庆市累计打井1700眼左右。2005年起,大庆市实施大面积旱涝保收田工程建设,累计新打机电大井11139 眼,达到19800多眼。新建小型蓄水工程96处,全市集蓄水工程累计达到138处,新增蓄水能力6500万立方米。通过新建和配套改造水田泵站,总改善水田面积30万亩。
通过水源工程的新建和改造,全市旱田坐水种覆盖面积由2001年以前的200万亩提高到旱田基本覆盖,有效灌溉面积大幅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春播期间的旱田坐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