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图书馆向乞丐开放被称最温暖:用文明的力量感动人

2011年01月22日 11:04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座图书馆这几天红遍网络:杭州图书馆不拒绝乞丐拾荒者入内读书,引来了其他读者的投诉,馆长褚树青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网友“贺兰泰”18日下午在新浪微博上转载了这个故事。两天时间,微博被转发近1.6万次,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州图书馆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但也有一些网民发出了疑问:乞丐、拾荒者真能进杭州图书馆吗?这座图书馆为什么能够不设门槛?读者都支持这种做法吗?

  网友:这是个传说?

  对于杭州图书馆无“门槛”之说,有不少网民表示了怀疑,网友“普海峰”说:(图书馆)进去乞丐和拾荒者,绝对是个传说。

  19日下午,杭州大雪。走进位于杭州钱江新城的杭州图书馆新馆,在二楼的音乐图书室里,一位衣衫有些破旧的中年人,窝在沙发上打盹,身上的灯芯绒夹克衫好几处已经磨平了,脚上是一双胶鞋,裤管则高高挽起。面对采访,他只肯说自己是河南信阳人,姓贾。待笔者采访结束再次回到一楼时看到,他正在门外的果壳桶里翻捡瓶子。

  而网友“张耀仁”也在微博上讲述了自己的亲历:“当时,我在杭州市图书馆看英文书,身边经过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儿,一瘸一拐,白发乱糟糟的,穿得特破旧。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他路过我的时候停下来了,还用英文把我的书名念了出来,发音还特标准!”

  在一楼的外借书库里,40多岁的安徽阜阳民工罗怀远正坐在沙发椅上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本通俗小说。罗怀远在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他告诉笔者:“明天我就回家过年了,今天是11点半过来的,我想多待一会儿。第一次来杭州图书馆是去年4月份,当时还有点担心会不会不让进。现在我一有时间,就到这里来看书。”

  “看到网络上的热议,我们很惊讶,这是旧闻了呀。”杭州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人员刘丽东直言,杭州图书馆新馆是2008年启用的,目前正在装修的老馆位于杭州市中心的浣纱路。老馆附近有杭州市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龙翔服装城、延安路商业街,因此不时会有乞丐流浪汉光顾。新馆因为位于新区,工地较多,也吸引了不少农民工读者,但也会有拾荒者进来。

  网上传闻中曾经提到杭州图书馆对于这样的读者有“洗手读书”的要求,对此,刘丽东说,图书馆并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大家都很自觉,觉得自己手脏了就会洗手。“我在老馆就见过一个拾荒者背着一个蛇皮袋,里面是瓶瓶罐罐。他把蛇皮袋放在门口,反复洗手洗脸,然后进阅览室读书看报。”

  社会活动部副主任杜宏亮告诉笔者,乞丐、拾荒者来图书馆在杭图真不是稀奇的事,“因为是免费开放,每到夏天,二楼的音乐图书馆就成了拾荒者的乐园。他们每天都会来抢座位,在这里有沙发坐,有空调可以享受,还能听音乐看碟片。”

  馆长:体现社会进步

  杭州图书馆不设“门槛”,在这个冬天温暖了无数网民。对于这家“史上最温暖图书馆”,不少网民都不约而同引用了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在千龙网上的一则网评称:“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农民工开放是暖闻,是知识之暖,是真理之暖,是文明之暖,是平等之暖,是公益之暖,期盼这样的暖闻能够有蝴蝶效应,激发起更多地方的暖闻诞生。”

  而腾讯网转载的一篇评论则认为:“城市应该给予底层人群更多的善意,应该能有听任乞丐和拾荒者穿堂而过的雅量。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群的特殊关照,更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必须。”

  在网络上,有关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一句“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的话更引发了网民热议和力顶。

  网友“南国玫瑰”在微博中写道:“有一扇门为乞丐而开,才有资格叫天堂;尊重众生平等,才是真的进入成熟社会。这位馆长值得尊敬;做得好,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太阳不会因为乞丐和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绝给予他们阳光。”

  “其实微博上讲的那句话不是我的原话。”19日傍晚,褚树青接受采访时说,“当时我是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换个区域。”

  “杭州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褚树青站在这样的职业位置,说这番话是最起码的。”浙大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李超平作为褚树青的老朋友,似乎一点都没打算夸赞一下他,“褚树青的立场代表了正义,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阅读。如果他要再完美一点,可以对投诉的读者说‘我们要学会与所有人相处’。”

  “在图书馆业界,这个理念早就是大家的共识。这样的图书馆馆长也不少,首都图书馆馆长就曾经说过‘儒者、丐者一律欢迎’。现在网友这么在意这件事,其实说明社会上对这个理念的倡导还是缺失的。”

  褚树青在图书馆工作了30年,对于网友的支持,他在意料之外也感概颇多。“有三点令我感慨。一是全社会对边缘人群的关注在提高,这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二是边缘人群确实需要我们关爱,现在也该是关爱边缘人群的时候了。三是一定要有社会机构去关爱他们,而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很高兴。”

  “其实像乞丐、拾荒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没文化,他们也有文化的需求。”褚树青说,在老馆,这些读者最喜欢阅读的居然是《参考消息》。“有时他们会争一张报纸,为了照顾他们,图书馆专门多订了几份。”

  图书馆:有争议,不动摇

  如果你是杭州图书馆的常客,也不太会把这条微博当重大新闻转发。在这个“市民大书房”里,我们能从很多细节感受到这样的温暖。

  如果你要看书,不需要任何身份认证,你“堂而皇之”进入就行;如果你要借书,用身份证或市民卡登记就行,不需要一分钱的押金。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影碟,有空调,有免费开水,无线网络也很棒,很多杭州市民,把这里当成乐园。

  如今,杭州市民使用图书馆资源更方便了。在网络、移动通讯平台和电视平台,杭图实现了“三网合一”。比如,你可以通过华数首页进入“电视图书馆”,这里有3000多种期刊可以免费阅读,杭图各种讲座的视频也可以免费点播。如果你要查资料写论文,只要你是杭州的IP地址,在家也能进入杭图的数据库,不仅免费而且不需要账号和身份认证。

  在杭州图书馆,笔者采访了部分读者,他们大多对图书馆的这一做法表示支持,但也有读者持保留意见,这也就无怪乎当时会有读者向馆长投诉了。

  读者魏先生表示:“我想图书馆也应该有一点规矩,不能什么人都进来,至少进来的人要懂得文明礼貌,否则书籍光盘或者电脑设备弄坏了怎么办呢?”

  网友“爱谁谁0755”也发出疑问:在图书馆躺着睡觉的,是不是应该劝阻一下?

  “在多元社会,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我们要认真倾听,要重视大多数人的意见,也不排除真理在少数人手中。”褚树青表示,意见如何取舍,关键要看是否符合公共图书馆的原则。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是1852年在英国曼彻斯特成立的,它的精神就是要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要给那些得不到教育机会的阶层提供学习机会。

  “图书馆过去有不少规矩,现在也未必符合实际。我想,只要遵守起码的文明准则,就应该让读者进来。”褚树青介绍说,每年杭州市给杭图的财政拨款在6000万元左右。“这些投入应该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人在书中,书在人中。”

  “零门槛开放确实给我们工作人员带来很大压力,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图书馆是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的地方。”褚树青告诉记者,目前杭图的图书丢失率远低于西方国家及日本0.5%的平均水平。

  褚树青说,至今他还记得灾难大片《后天》里的经典镜头:人类文明的最后一个避难所就是图书馆。(冯源)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